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布鲁斯音乐的诞生有其社会政治背景,更有其音乐的历史成因。美国黑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奴隶悲惨地位的写照,是黑人反抗的一种表现,它根源于西部非洲,与黑人奴隶宗教音乐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对一个曾经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民族来说,音乐是能够将他们的痛苦经历升华的最有效的艺术形式.美国黑人文学”存在的基础是民族文化,而黑人音乐正是一种最能代表黑人民族文化特质的符号.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里弘扬黑人民间文化,以布鲁斯为基调反映艰苦的黑 人生活《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迪亚对佩克拉悲剧的叙述就是用布鲁斯的传统来讲述的.  相似文献   

4.
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拉尔夫·埃利森的著作《看不见的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埃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布鲁斯音乐融会贯通于整部作品之中,以布鲁斯精髓深刻地阐释出黑人寻求自我身份及其文化身份的小说主题。本文介绍了布鲁斯所包含的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布鲁斯哲学在小说中的体现,指出布鲁斯不仅是美国黑人苦难的生动诉说,更是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莫里森作为新一代黑人女作家的代表,她成功将黑人传统音乐元素移植到文学创作中,在她的多部作品中,布鲁斯的主题、爵士乐的节奏等音乐元素被她以多种方式借用。莫里森旨在通过对传统依附来彰显黑人文化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的启示》是一部开创黑人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作为美国黑人戏剧史上堪称"世纪史诗"的剧作之一,作者把承载黑人历史与文化的布鲁斯音乐融入到其创作之中,不仅对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批判,而且还对黑人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用"钢琴"帮助当代美国黑人实现了与非洲的文化衔接以及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多处描述黑人的歌声,歌声成为黑人自由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成为他们战胜痛苦和艰辛生活的精神支柱;音乐是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黑人生活中的苦与乐,见证了黑人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位积极的黑人文化的捍卫者。她在《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于主流神话的框架内融入广为流传的非洲民间故事和传统的布鲁斯乐等黑人民俗文化元素,表达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灵歌作为美国黑人音乐与宗教的集中体现,是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文章论述了美国黑人灵歌的起源及发展脉络,探讨了其非洲渊源性、宗教性、斗争性和集团交流性,以及对世界音乐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和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美国黑人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地位也有所变化,随之而变化的美国黑人形象,也出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出现在小说中,黑人形象由单一的温顺型的特征发展到了有黑人自我文化认同意识等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黑人音乐爵士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灵魂,是黑人音乐与欧洲白人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对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本文尝试从莫里森小说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分析其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手法,进而揭示其通过文学创作为黑人民族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重构黑人文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将黑人音乐元素引入文学创作中,在其创作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天堂》中,借用黑人音乐的表现形式,即重复、召唤应答和即兴发挥等技巧,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始终关注黑人文化以及黑人身份的转变,并将黑人元素和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而作为接受西方主流文学熏陶的黑人作家,她也通过互文意义上的杂糅,糅合了西方经典文本,(如古希腊神话)以揭示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困惑和转换。其作品中对黑人传统文化因素如飞翔神话、黑人布鲁斯的运用,让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场域中重新构建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4.
说到美国的爵士乐,你可能从它的中文译名而误以为它是一种贵族文化形式。那就荒谬至极了,它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黑人,那时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来自当年被奴役、受歧视的黑人少数民族的音乐如今却进入到了美国文化的主流地位,原因何在呢?爵士乐:美国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相似文献   

18.
梁媛媛 《考试周刊》2012,(35):28-29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诗人之一。作为哈莱姆桂冠诗人,休斯的诗歌渗透着他对黑人的深厚感情。《疲惫的布鲁斯》作为休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其艺术创新体现在他将美国黑人音乐形式及方言巧妙地融入诗歌创作中。本文围绕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对休斯诗歌《疲惫的布鲁斯》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休斯诗歌所展现的艺术价值,并且更深刻地体会休斯在诗歌中所传达的对黑人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黑人一家亲》是一部以美国黑人生活为题材的情景喜剧,其中黑人的文化认同是该剧着重展现的主题。剧中黑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可以鲜明地分为三类,即坚守黑人文化,排斥主流文化;尊崇主流文化,被动接受黑人文化以及认同黑人文化,吸收主流文化。通过分析剧中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我们发现黑人群体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并且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存在障碍。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美国政府、白人群体以及黑人群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杰恩·柯尔特兹是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时期以及当代重要的非裔女性诗人、口头艺术表演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的诗歌作品具有明显的黑人音乐和超现实主义特征。基于黑人布鲁斯和爵士音乐元素和表意策略的声音诗学凸显了诗歌声音文本的表现力。以现实与梦境的串联和身体器官的使用为特征的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是诗人揭露现实问题、反抗社会不公的手段。作为一位先锋艺术家,柯尔特兹的诗歌实验以声音诗学挑战了白人诗歌传统中文字文本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对欧洲中心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叛;以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揭露现实,为被压迫群体发声;以包容的文化态度与世界非裔流散群体和其他民族对话。柯尔特兹的诗歌艺术是其政治立场的证明和进行政治反叛的途径,而她的社会民主思想也在诗歌创作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和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