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诗言志、文载道"相比,词是中国文学中最能深入、细腻的抒发感情的文体。对于词善于言情的体性特征,历代词论家均有论及。本文梳理历代词论中"词言情"论,并从词的音乐性和阴柔美两个特点出发,探讨词言情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幽默”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个外来语 ,源于英语HUMOUR的音译 ,译名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据台湾梁秋实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的解释是 :“幽默 ;诙谐 ;滑稽。”据《辞海》的解释 :“(一 )寂静无声 ,《楚辞·九章·怀沙》‘孔静幽默’ ;(二 )美学名词 ,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显然后一种解释是汲取了外来词的新义 ,与我国汉语之“幽默”释义相去甚远。从《辞海》的释义中可知“幽默”一词我国古代已有之 ,只是与今义不同。它的今义可以从《滑稽列传》中的东方朔这个人物的诙谐形…  相似文献   

3.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4.
以词为曲是明代散曲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代风气对杨慎以词为曲产生了影响,而杨慎对以词为曲的主观倡导又反过来助推了明代以词为曲的创作风尚。杨慎以词为曲主要表现在其以词之格律入曲、以词之句法章法入曲和用前人词入曲(包括檃括、化用、袭用等)、以词风为曲四个方面,以此扩展了散曲创作的艺术手法,使其散曲风格呈现多样性的同时,更偏向于婉曲之风。  相似文献   

5.
“官子”是一个重要的围棋术语。懂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实战进程共分为三个步骤:布局、中盘、官子。“官子”又称为“收官”,前者系名词,后者系动词。“收官”一词在新闻媒体上使用频率不低,主要用于“收官之战”这一固定词组中,意为“最后的战斗”;但“官子”一词仅见于围棋报刊书籍。  相似文献   

6.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7.
<正>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  相似文献   

8.
王世欣 《世界文化》2012,(12):48-49
从广义上讲,Pidgin(汉语翻译成“洋泾浜”)一词指的是不同语种的混杂语,从狭义上讲,Pidgin指的是PidginEnglish,即英语与其它语种的混杂语,也称“洋泾浜英语”。如果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的背景下考察这个词的话,中国人说的洋泾浜英语又有“广东英语”、“上海英语”和“唐人街英语”之分。19世纪中叶,当华工涌入美国的加州之后,讲的就是所谓“唐人街英语”。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被况周颐推为"国初第一词人"。纳兰的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本文从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中管窥"纳兰心事"——彼此钟情而不能相守的恋情,对亡妻锥心泣肺的痛和对夫妻恩爱生活不够珍惜的悔。  相似文献   

10.
鲁庆中 《寻根》2011,(2):4-9
一、"八卦"的悲哀说起"八卦"这个词,现代人太熟悉了。这是近些年来旧词翻新相当火爆的一个流行词,什么八卦娱乐、明星八卦、影视八卦、地产八卦、历史八卦、花边八卦、职场八卦、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歌中颇多描写“梨花”的作品,诗人尤好以“梨花”喻女子之白皙。例如《全唐诗》卷164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云:“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根据张为《本事诗》记载,《宫中行乐词》系李白醉酒后应唐玄宗之召而为,诗咏杨贵妃之雍容华贵。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2.
丰家骅 《寻根》2012,(5):58-61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一句自况的话。这句话经过长期流传、演化,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但现代这句话的意思,一般都理解为“读书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或是“读书马虎,浅尝辄止”,等等。这不仅失却了这个词的原意,而且词的感情色彩还带有贬义。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一次在信中诙谐地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是沙皇,我就公布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己不能解释其意义的词,就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一百棍。”  相似文献   

14.
张泰 《华夏文化》2015,(1):37-38
元曲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艺形式,口语化色彩浓厚,因而,元曲在汉语史研究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口语化程度高,其中不少词语难以索解,甚至出现误解。"马包"与"孛篮"为元曲中所用之词,然专家学者所释之义均有可商之处,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浅见,抛砖引玉,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据说当人类学会烧开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制做各种汤了。“汤”这个词最早来自德语,后来逐渐向外传播并为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以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几乎都能够找到“汤”这个字眼儿。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来自古典、但却早已失去原有含义而被赋予新的义项的词汇,本文以律师、系统、神经三词为例,探讨了古汉语词汇的近代转型,并分析了这种转型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周学峰 《寻根》2011,(4):54-56
在天津,常听见“二五眼”一词。例如:“嘿!就他那二五眼的技术,给你修电脑,快打住吧您嘞!”“不是我批评你,你这事儿办得有点儿二五眼”等。天津方言中,“二五眼”常用来嘲讽那些技能差或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有时也指人办事毛糙,不在行。在天津人日常用语中,它是个地道的贬义词。  相似文献   

18.
杨雪 《寻根》2011,(4):41-47
人们在日常的交谈中戏称某人死亡时常说:“某某翘辫子了!”“翘辫子”一词单从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辫子向上竖起”。但是在口语中使用时我们并没有用到这个含义,而是用来表达带有贬义色彩的“死亡”义。其“死亡”义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9.
“大腕”     
“大腕”□伊永文“大腕”一词这几年甚为风行。不少人将其解释为有能力有本事的意思。这似乎主要着眼于腕与手相连,“大腕”即有“很大力量者”。其实,“大腕”本意并非如此。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句。王逸注“十二亩曰畹”。《玉篇·...  相似文献   

20.
宋徽宗时期的20余年,词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出回归本色当行、注重词的艺术美创造的倾向。周邦彦则是这一时期词学思想转变的核心人物。周邦彦词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对“清真”的美学追求,具体表现是:注重词律的谐关与规范化、精心雕琢而自然天成的辩证创作意识以及浑厚词境的创造。周邦彦继承与发展了“花间”的本色论,确定了本色词应有的状态,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周邦彦的词学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姜夔、吴文英等人词学思想之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