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道德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伦理的确立是生态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出发,要注意人之"小"与人之"贵"的特殊性;从人与自然和谐论的生态价值观出发,要处理好人类价值取向和所取与所予适度的问题。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关键是区分人的类内关系和类外关系两大维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的自我关系等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爽 《大众科技》2013,(9):165-166,141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科学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视资源紧缺与创新能源结构、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方面展开,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吴越王钱镠重视水利建设,把握人水和谐的丰富内涵,积极营造人水和谐的良好环境。他既是人水和谐的倡导者,也是人水和谐的积极实践者。本文从钱镠整治水利的历史功绩,试图分析他的人水和谐观,从而进一步探讨他"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  相似文献   

5.
尽管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但是马克思还是见微知著、富有前瞻性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协调、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环境伦理思想。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放到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中考察,超越了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藩篱,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入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吴越王钱镠重视水利建设,把握入水和谐的丰富内涵,积极营造人水和谐的良好环境.他既是人水和谐的倡导者,也是人水和谐的积极实践者.本文从钱镠整治水利的历史功绩,试图分析他的入水和谐观,从而进一步探讨他"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这也是生态纪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同样解构了二元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生掠夺自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角也可以看到科学本身对自然的真实解读。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纪思想,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共同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法理与伦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的理论障碍;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使得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面临着选择困难;权利同源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系关系的价值基础;系统论语境为伦理学指导生态补偿立法提供了新思路,从理论上解决了生态补偿立法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和调整原则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劳动的视角动态的把握世界,实现了对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批判,从而实现现了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最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在劳动的意义上把人与自然,人他人,人与人类自身真正的动态的统一了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最根本意义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根据恩格斯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他并不主张重新确立所谓"自然哲学".不管哪一个论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去建立自己所理解的自然哲学体系,但是却没有必要、更不应该把所谓"自然哲学"强加在根本不主张重新建立"自然哲学"的恩格斯头上去.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不仅得不出恩格斯是与马克思对立的想建立所谓"自然哲学"的"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而只能证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唐启亮 《内江科技》2010,31(11):28-29,57
人类生存是多种维度的统一,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人与自己关系的统一。人的存在现实上是自然、社会及精神存在的复合体。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是机械自然观的误区、价值观的误区、社会发展观的误区,要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必须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曾多次提议重建自然哲学[1-3],他说,"自然哲学的重建适逢其时,应当不辱使命。"他又说,"自然概念不单是来自科学实践,甚至不取决于新发现的经验事实,它有着更广阔的背景,这就是自然哲学何以可能的根据:超越科学批判自然观念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我完全同意的  相似文献   

1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一目标和任务的提出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的社会人,自然界是…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但现状不容乐观。应当实现农村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由反自然性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共同生息与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又称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下的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马克思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点,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异化"的概念作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核心,一直贯穿其整个思想生涯。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的毕生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的体现,是贯穿整个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人"是指真实、现实存在的人,具有精神、物质、社会需要以及自由发展需要的人。"人的解放"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劳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充分解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应用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重温这一理论 ,对当前我们加深经济改革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看来 ,经济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性 ,而这一规律在其运作过程中表现为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几个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总体性运行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协调发展 ,这种协调性是生产关系优化的根本标志 ,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因而 ,它是社会经济运行客观调控的根本任务之一 ,是社会经济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规范、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提取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维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可持续能力建设方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GDP度量,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行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明确了自然观是物质的、人化了的和生态的。因此,研究马克思自然观也应从三个来维度来看,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