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海内外对马来亚共产党的历史以及马来亚华侨抗战史都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然而,一直以来却并没有有说服力的成果全面介绍和剖析马共在这场抗日武装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总体来说,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的盲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的国内研究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时期马来亚的迅速沦陷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学界惯于从英国反动殖民统治、执行片面抗战路线等视角分析其沦陷原因,然而这些说法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从战前、战时以及战后初期三个时间段考察马来亚战役的过程不难发现:有利于日本发动进攻的国际环境、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误以及马来亚战役后期英国的战略权衡是造成马来亚沦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前,马来亚是英属殖民地,包括新加坡在内,共分十二个区,有华侨二百三十万人。他们大部分来自东南沿海各省,尤其是广东和福建。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国家衰弱,国际地位低下,华侨普遍受到歧视和凌辱。他们是英帝国主义在马来亚的压迫和殖民掠夺的直接对象和主要的受害者。他们渴望祖国独立统一,兴旺发达,国际地位提高,成为他们强大的靠山。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马来亚华侨迅速地行动起来,和祖国人民并肩战斗,为民族的生存和祖国的独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爱国主义的新篇章。本文拟就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广大马来亚华侨对祖国抗战  相似文献   

4.
《文山学院学报》2014,(4):49-52
马来亚华侨是华侨抗战的中坚力量,国内许多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学者对马来亚华侨抗战史都曾从多角度展开过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的盲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的国内研究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6.
前言 福建人民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与侨居国和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 以往,人们在论及华侨历史时,都较重视华侨对侨居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对华侨文化的作用却有所忽略。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华侨与祖国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华侨在新加坡、马来亚创办华文报的一个角度,阐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廿世纪五十年代新加  相似文献   

7.
拉美战略是战时美国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就逐步谋建自己的拉美战略,同纳粹争夺拉美,从中立过渡到非中立,随着欧洲战事的进展,又着手建构美洲的防务合作体系,其拉美战略初具框架。这为其后来拉美战略的展开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1933年香港举办第一次工业展览会,直到2009年香港举行第四十四届工业展览会,香港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已有76年了。香港的工业展览会最早是由百货公司和女青年会发起,由于展期短和规模小,影响有限。直到1938年,香港厂商借助内地国货运动的声势,参考了先前在香港和新加坡举行国货展览会的经验,成功地举办了首次较大规模的"香港中国货品展览会"。工业展览会不仅有助于宣传国货,同时更可提高国货的质量,甚至使业界团结,对香港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部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展示了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华侨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同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存在互动关系,华侨华人人数的增多有助于中国海外贸易;贸易发展快慢又影响到东南亚华侨的生活,当时来往的商船是华侨主要的交通工具,华侨主要来源于参与贸易的海商,其主要谋生手段就是服务于中国海外贸易等。  相似文献   

10.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戏。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战。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为自身的利益,在日本要挟下,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关闭系中国抗战生命攸关的滇缅公路长达3个月之久,给中国抗战造成严重危机。战后,英国政府一再否认关闭滇缅公路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认为,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英国关闭滇缅公路,不仅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危机,而且对东南亚的迅速沦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日本的华侨人数较少,华侨在居留国中的经济及实业中所占的地位,以日本华侨的地位为最低。但是,在另一方面,世界上最早吸收华侨的国家,却是日本。华侨社会在日本究竟如何形成的,是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初探,希望得到同志们和海内外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东南亚地区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进行疯狂经济掠夺的同时,还企图从文化上进行强力控制。为了在精英阶层培养亲日派,当时的日本军政府制定了详尽的留学生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方特别留学生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观念与错误知觉的角度出发,分析日本决策层的错误知觉是如何影响其制定扩张路线、加剧日美矛盾、最后走向战争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 30年代 ,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 ,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 ,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 ,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 ,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开始制定战后重返马来亚的殖民计划。1946年1月,英国政府颁布了对马来亚白皮书即马来亚联邦计划,立即引起马来苏丹的强烈反对。马来人和华人对联邦计划也反应不一。由于种种原因,马来亚联邦计划仅实施了近一年半便告终,英方被迫恢复战前的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