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从严格意义上讲,生物科普创作并不属于生物教育科研的范畴,但两者对于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生物教育科研一样,科普创作是一项很有意义和颇值得生物教师倾注热情的工作。第一讲生物科普创作的涵义与意义本讲主要讨论科普创作的涵义及科普创作与生物教学之  相似文献   

2.
从严格意义上讲,生物科普创作并不属于生物教育科研的范畴,但两者对于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生物教育科研一样,科普创作是一项很有意义和颇值得生物教师倾注热情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生物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有关经验的支撑,在学生受成长环境制约、直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经验就尤为重要了。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是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生命,逐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学生生物科普阅读严重不足。鼓励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生命的有关知识。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发现生命的神奇,推荐优质的科普读物,引导学生向书籍寻求答案,逐渐养成科普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还可以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资源以及通过开展“生命讲坛”活动,促进学生持续地进行生物科普阅读。  相似文献   

4.
科普作品与文学作品具有同根型,都属于文学作品的大范畴,单纯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展现作品的风格特征,而科普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采用一定的文学表现手法,对科学知识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来提升科普作品的感染力。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欧美文学与科普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有利于我们通过对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了解,来增加我们对欧美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丰富和发展。文章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特征出发,对两种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师校本课程开发在目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领域.《生物科普创作》为广东教育学院自主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训练师范生的科普写作技能和提高其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10大专题,并结合培养目标和内容性质进行分层设计.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包括切块拼接的教学模式.课程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能够比较好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和科普创作技能.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科学教育普及热潮之际,对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作必要的回顾与梳理,从中汲取其普及科学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式对当前的科学教育普及将不无裨益。这些措施主要有:(1)创办科普教育实体,使之成为推进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2)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刊载通俗的科学作品;(3)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4)培养科学教师。  相似文献   

7.
科普剧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学形式被引进科学课堂。与其他科学学习活动相比,科普剧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性,以便更能帮助学生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两方面协同发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前期准备时,师生要一起回顾课堂上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辩的话题;教师要跟学生一起讨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表演所用道具。课堂科普剧的设计要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剧情的主要内容和主角的拟定、剧情矛盾的编制等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8.
<正> 科普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表现科学的内容,所以文学有哪些体裁,科普文学就有哪些体裁。按照文学形式的划分,生物科普文学有科学小说、科学小品、科学诗、科学童话、科学寓言、科学戏剧、科学电影、科学相声、科学故事和科学家传记等不同  相似文献   

9.
邓菊 《考试周刊》2012,(55):153-154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科普教育有利于启蒙学生的科普意识;训练科学思维;树立科普理念;激发学习的热情;坚定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作者在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几点感悟,期望给广大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本讲谈谈生物科普文学的其他几种体裁的创作方法,并提供部分示例。由于科幻小说和科教电影脚本的篇幅较长,故不提供案例。1 科学童话的创作与示例科学童话是以童话的形式讲述科学知识的文学体裁,故也叫作知识童话。童话是通过大胆、丰富的幻想和生动有趣的儿童形象,向少年儿童讲述知识、灌输道理和启发心智的文学形  相似文献   

11.
说到"学语文、多阅读",我们总会想到读记叙文、诗歌、童话、散文等,其实,科普文章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类。"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的意思,就是为了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而写成的作品。但是,科普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而读者又往往是不熟悉这个学科的人,所以科普作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可以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以增加可读性。这样读起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另外,科普作品在讲述专业科学知识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2.
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高校应当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普洱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在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13.
科普之光开栏语《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能连接几代中国人科普回忆的读物也许就那么几本,但这些书的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它在当年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下科学的种子。科普作品让成长中的我们发现,科学不仅端庄严谨,而且感性可爱。我们由此爱上科学,接受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美好,科学城堡上方高高飘扬的理性大旗,让长大后的我们慢慢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进而推动社会进步。而这背后,饱含的是一代代科普工作者的美好夙愿,他们传播普及科学,放大科学的美感,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科学,让科普之光照亮未来。为响应新闻出版总署开展"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的号召,向全民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养,本刊拟从2010年8月开设"科普之光"栏目,推介在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有关科普的获奖作品,采访相关科普作者,同时摘登部分作品的精彩部分,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1984年。您在美国成立了CAM出版社,专门研发、生产、推广青少年科普期刊《科学周刊》。请问当时您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本青少年科普杂志?您认为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科普图书在开启民智上有巨大作用,然而今日中国的科普图书成绩单却不能令人满意.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仅占图书总发行量的0.45%,平均每50人才拥有一本科普图书。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上千种,给人留下印象的却凤毛麟角,中国的科普图书到底欠缺什么?今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当此之际,让我们回望一下《物种起源》的成功经验,看看从中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褚君浩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热心科学普及工作,发表了许多科普教育著作和文章,如《能量》《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红外》等著作和《九天之上》《九天之下》《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科普文章。褚院士还经常在一些科普论坛作科普报告,比如《谈谈红外世界》《现代红外光电子发展概况》《从现代物理学发现看高技术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若干理念》,等等。作为一名科学家,褚院士长期担任上海市科普作家理事长,对科普教育事业具有广阔的视野,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约记者借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和承担的上海市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研究项目的机会,有幸走近院士,深入了解科学家在科普教育中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7.
科普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在科普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普名家和科普作品,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了解科普名家为科普事业做出的努力,本刊特就世界级科普名家的创作历程和人生经历做集中报道。  相似文献   

18.
信息点击     
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汇集一代科普大师贾祖璋先生长达60年科普创作精华的《贾祖璋全集》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荣誉奖,《解读生命丛书》、《梦幻般的新物质形态》和《寻找失落的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三类7种科普作品获一等奖。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科学》(2001年9月)中的《风里淘“金”》荣获三等奖。祝贺《雏鹰报》迎来百期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雏鹰文学社于1996年创办,2003年秋社报《雏鹰报》满100期了。让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作文世界》编辑邮箱开通啦亲爱的同学,你有很满意的大作,想向…  相似文献   

19.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社会、归于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的通常手段和主要载体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主要有科普说明文、科普小论文等。科普文章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认识,把人类的科技活动状况、科技研发的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表现出来,介绍给公众,传播到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见,科普写作担负着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既然如此,科普写作的重点就在它的“普及性”、专业知识和大众消费。那么,如何在科普写作中把握这个重点,体现普及性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类型,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对政策文化研究进行了考察;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四种类型,即: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学文化以及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