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见喜的《山匪》或多或少有原来读陈忠实《白鹿原》时的那种感觉,就是一种对作者这种文学升华没有精神准备,觉得突如其来,对作者新显示的文学实力很吃惊,有一种陌生感。这是以前那个孙见喜写的吗?他能这么厉害?甚至心中腾起一股肃然起敬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她,是我上中学时的同桌,一个淳朴、善良而又满腹经伦的农家女孩,如今在山西读大学。前几天收到了她的信,出于激动便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怀念与她共度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3.
范老师:那次与你谈过话以后,心情真的轻松了好多,不再如以前那般杂乱无章,真的如你所说的:第一天,很难过;第二天,调整心情;第三天,一切都雨过天晴。尤其让我激动的是,在第三天即将结束时,收到了你的来信。我迫不及待地将它打开,认真地读起来,仿佛信上的每一个字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生怕漏掉了。看到一半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当时班上还有好多人,我没有让它痛快地流出来。回到家,我很快来到自己的房间,取出那封没有读完的信,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那种感觉或许是对自己的不满与谴责,或许…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找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做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票注意培并学生形成良好的印完兴色我们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洪学活动中,如果离开了与兴趣结伴而至的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等内在动机,一切教学目标都…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也是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刚一进班,同学之间的谈话声又把我带入了刚开学的新鲜之中。然而这种新鲜感似乎只占了我文/赵天沅内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法表达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从一位同学的一句话中油然而生的:“太棒了,再过一个学期就能上中学了!”在这个清晨我没有与同学谈天说地,而是体会着,思索着这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觉。就要举行开学典礼了,我来到国旗广场等待着开学的第一次升国旗仪式。国歌又一次奏响了,在我向国旗行礼的那一刻,心中的那种感觉似乎更强烈了,它好像预示着什么…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信     
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离家归队多日,也没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信很短,有时不过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里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的,反面写信,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而且家中好像没有像样的笔,信中有着五颜六色的笔迹。战友们读家书时往往都异常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到家里人对我的思念,我总平静地读,然后收起…  相似文献   

7.
我鼓起勇气,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诗句写下来,笔尖沙沙作响,心中幻想着当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收到我的信时的情景。我希望得到重视,希望有人能读到我的诗句,了解一颗脆弱的心灵。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就这样庄重地寄出了她生平的第一封投稿信。当她在信封上写下地址,将信放进邮筒那一刹那,她是多么的激动,同时也犹豫:在那里,有来自各地的稿件,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我的能被选上吗?终于,渴望让自己作品变成铅字的心情让她松开了手。信被运走了,同时也带走了她的希望。她在焦急地等待着,在不断逝去的光阴中注视着送信的“绿衣人”,一遍又一遍地问着有没有…  相似文献   

8.
读书是福 博兴二中 韩新站   1998年 4月,学校创建了语文读写训练室。第一次去训练室读书的时候,我激动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读书是福。   古人说:“至乐莫过于读书。”每当我内心有忧愁需要排解时,我就放声吟几首诗词,或读几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吟一读,心中顿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读书,使自己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方寸之地。   哲人说:“读书悦心。”欧阳修的《东斋记》里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他每次吟诵文章后,就“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读书去疾养生之说,我信其然。读书能…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相似文献   

10.
我们有一个感觉,如今找对象都是“向钱看了”。其实,只要多读几份征婚启事就会发现:“人品好”还是排在第一位的。以我粗浅而现实的一种理解:婚姻 =(经济+性 )×爱情。爱情是婚姻中的一个乘法因子,若缺少了诸如忠诚、信任、尊重和宽容这些品质时,爱情就必然有问题,如此,婚姻自然也就难保稳定、幸福和美满了。   最近看了几宗国内大公司招聘人才的条件,也是将“人品好”排在第一位。说来也是,那种可以为你创造财富的人的确可爱,但如果唯财是举,自私自利,一旦走向背叛,挖起墙脚来效率恐怕要超过创造财富时的多少倍。英国久负…  相似文献   

11.
更正     
一天早上,我和孩子们正准备到户外活动,意外地收到一封信。我很纳闷,孩子们也好奇地围了过来:“老师,这是谁的信,快打开看看。”我给小朋友读了信,才知道信是一个月前在我们班实习的赵老师写来的。她在信中说很想念小朋友们,问孩子们是不是长高了、懂事了,还说她有时间会再来看孩子们,希望孩子们给她写信。孩子们激动起来,都催着我给赵老师回信。  相似文献   

12.
管霆 《现代教育》2005,(2):56-56
两年多以前,怀着一颗年轻的心,我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大学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里不是高中,没有老师的耳提面命。没有排得满满的课程表,没有成堆的作业……年轻的心总是充满躁动的音符,这种躁动的心绪让我无所适从。没有了压力。我体会到了失重的感觉.犹如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只不过他心中充满的是民族自豪感。而我心中囤积的则是失落。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内容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截然不同,想象合情合理而又引人入胜。他认为,“好的”书和“好的”阅读是一样的,“好的”作与“好的”读也是一样的。“好的”阅读决不只是被动的接受,它也是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好的”读并不是去书中寻找愉快,而是去寻找震惊、痛苦和不幸,其真正的目的是“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创造一个陌生鲜活的世界。这就是卡夫卡阅读和创作的原则。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认为,只应该去读那些咬人的和刺人的书。如果我们读一本书,它不能在我们的脑门上猛击一掌,使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或像你信中所说的,读了能使我们愉快?上帝,没有书,我们也未必不愉快,而那种让我们愉快的书必要时我们自已都能写出来。我们需要的书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有如遭到一种不幸,这种不幸使我们非常痛苦,就像一个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死了一样,就像我们被驱赶到了大森林里;远离所有的人一样,就像一种自杀一样,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因此。当他阅读荷马史诗时,他抛弃了一切陈规俗套,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他所阅读的本是真实可信的,并且,他故意对本力图要表达的内容视而不见。这不是天真的误解。而是有意对构成本的材料进行重组。卡夫卡能够熟读古代经典。而又避开它的意义。不受它的影响,就像奥德修斯既能欣赏到女妖迷人的歌声,而又不至于被她们吞噬一样。在卡夫卡看来,本不过是一堆材料,其意义完全可以根据读的意愿去开发利用。对于古代经典,卡夫卡感兴趣的并不是经典的意义,而是经典述说故事的方式,以及经典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卡夫卡惊讶地发现,对于那些古代经典,只要有意忽略其中的某些要素(如船员),或置换某些要素(如蜂蜡),或重新安排某些要素的时序,那么,整个本的意义就彻底发生了变化。卡夫卡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他的阅读,同时也完成了他的创作。这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在是上午第二节课的时间,办公室的老师们都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我也是刚刚从“前线”下来(上完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接下来都没有课所以显得特别轻松,这种轻松来自内心的一种感觉。没有前几个学期期末复习的那种躁动,内心多了一份宁静,而这种宁静主要来自于“宽容”。这种内心的改变让我在忙碌的期末工作中找到了平衡,从而变得更从容(虽然有很多事情还没有任何眉目)。  相似文献   

15.
陈云霞 《小学生》2011,(3):37-38
早读课,每当我漫步在校园时,总听不到那朗朗的书声;走近教室,总能发现学生嬉戏玩耍的身影;跨入教室用眼光看着他们时,他们才漫不经心地拿出书本大声地读起来,有的几人共读一篇文章,有的读上几句后,便停了下来。望着他们那种神情我有种心痛的感觉,心中暗自发问:如今的学生怎么了?怎么连书也不肯读了?如何改变学生在阅读中的坏习惯呢?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长久的感动     
收到了一封学生写来的信,把它摞在学生们写来的信的最上面,掂量了一下它们的分量,才发现我已经做了这样久的老师。一份充实在心中荡漾着,信步走出办公室,习惯性地踱到校园里面的老槐树下面,冬天已经又一次悄悄来到,它的叶子又洋洋洒洒地落满了小径。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校园的时候,是在秋天。进门,一抬头看到的就是安稳地立在甬路中间的老树,因为心中有一种对于岁月沧桑的天然的仰慕和敬重,所以对保护着一棵三百年前古槐的校园就有了一种不知不觉地贴近。而当我第一次推开教室的门,迈向讲台,面对下面几十双好奇的眼睛…  相似文献   

17.
信这种东西,不管如今有多少既逼真又便捷的电子变体(电邮、短信、微信),我都认定,唯有白纸黑字套信封盖邮戳的那种,才真正符合“信”的题中之义. 儿时收到的第一封信来自本区另一所小学,那女孩只是在区“三好学生”夏令营上跟我有过半天的交情.实际上,照面才十分钟,我们就互相交换了地址,宣告从此以后成为“永远的”笔友.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聊天的中心思想就成了对即将收到的信的憧憬.交换邮票,花色信笺,务必在信封里夹一张叶子书签……它们在想象中的样子甚至更激动人心,更像是为一场成人礼悄悄燃放的烟花.  相似文献   

18.
世上有些东西,失去以后就难以得到。友谊如此,缘分如此,机会如此,感情如此,要不然还有什么值得珍惜?有一种朋友,需要天天见面,事事关心,或许常常摩擦……只是为了“圆融相处”,让自己的缺口被对方添满,更适合“腻”在一起,这种朋友叫“依赖”。另一种朋友,很长一段时间见一面,像周期性的螺旋线,今年谈去年见面的情景或者年年谈第一次见面时的悸动,百谈不厌!冲突,从来没有存在过。思念,却习惯性地出现在某个季节。这种朋友叫“惯性”。也有一种朋友,很少见面,只靠默契,灵通……第六感。总给对方需要的激动、感动……甚至心动的感觉,期待每一…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20.
我认识克劳斯是在去年的秋天。当我第一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他打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跟我学汉语时,他那激动的声调着实让我吃惊。不知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他长得一定很像中国人颇为熟悉的加拿大留学生“大山”。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在大学的咖啡厅见面了。我为自己超水平的第一感觉而得意。他那瘦高的身材配上T恤和牛仔裤,完全是一副最普通而又最时兴的德国大学生装束。而他那清秀的脸庞上架着的一副颇为老式的深色圆形眼镜,则让人马上联想到了本世纪初的那些洋秀才,滑稽吗?可不,还真有那么一点儿。但我不敢笑,也不敢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