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士毅 《北京档案》2011,(12):50-51
走南闯北时,在那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憩息,不难发现这些茶馆不仅体现着荼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也泛起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茶馆正成为现代人丰富休闲生活、相互传播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老北京人喜欢找乐,娱乐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外,还有许多通俗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3.
老S·茶馆     
我家小区门口的一座附属建筑.终于在历经了超市、菜店、饭馆和公司之后,改为了茶馆。这家茶馆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水墨兰庭”,更有趣的是,这家茶馆还请了一位非著名书法家题了一块颇具“古风”的牌匾——由于这位书法家的题字使用的繁体且从右至左排列,  相似文献   

4.
5.
我生在德清县武康镇上柏村,从小就与茶叶结缘,从1956年参加工作就一直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日积月累也就对研究茶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德清的茶文化有了研究.茶文化离不开茶馆,就给大家讲讲德清的茶馆吧.我个人认为,茶馆是中国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它适应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经济民情的需要.千百年来,茶馆既充当着民间知识交流的载体,又是人民身心休息的去处;既是大众传播新闻的渠道,又是多种民事活动的场所.它默默打发着一代又一代的闲暇时光,又滋养着民族精神和风俗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鹏 《北京档案》2007,(12):34-35
清代北京的服饰吸收了满族服饰的特点,男子需剃发垂辫,不论种族与老幼都戴帽子.帽子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礼帽、便帽与风帽.礼帽也叫官帽,被称为"大帽".便帽,俗称"小帽",是各阶层人士日常居行所戴的帽子.  相似文献   

7.
刘鹏 《北京档案》2007,(11):32-33
北京最早的电话曾叫"电铃".是用木板钉成的小木箱,木箱装有两个铜铃,来电话时铜铃就"当当"响起来,所以叫电铃.1899年,督办电政大臣盛宣怀以"办理电报已具规模,电话未可缓图,致为外人觊觎"为由,奏请"以电报余利为推广电话之需".  相似文献   

8.
刘鹏 《北京档案》2007,(6):34-35
天桥位于北京城南部,前门以南,永定门以北.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先农坛.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被誉为"无烟产业",是当今很红火的产业.北京的旅游业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起来了.老北京旅游业的创办人是谁?都有哪些项目?规模怎样?发展状态如何?  相似文献   

10.
王越 《北京档案》2007,(4):49-50
在历史上,北京称巷的街道不多,明朝28条,清朝32条,到了民国吋也只有五十余条.因为巷里住的是普通百姓.所以巷的定名也表现得朴实无华.  相似文献   

11.
刘鹏 《北京档案》2006,(6):44-45
北京最早的铁路是京汉铁路和北宁铁路.京汉铁路又称平汉铁路(原为卢汉铁路),1898年底,由比利时在英、法、俄三国的支持下修建,南北两端同时开工,南端从汉口玉带门,北端从北京西便门至正阳门(前门)西车站.  相似文献   

12.
正在逐渐消失的北京胡同中间,出现了一支带着相机的队伍。这一群人,每一周都会在网上发帖相约,一起拍摄日渐消失的老北京胡同。他们自称“老北京拍记认”。  相似文献   

13.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6,14(1):34-42
清末民初,北京报界同人在致力于报业发展的同时,多次尝试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联络同仁,沟通域外,以共同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表明报人职业意识与职业认同感的日益强化。借此可深入把握近代中国新闻职业意识的流变趋向,从团体的角度观测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饭馆 昔日到北京饭馆吃饭,一进门便受到欢迎.跑堂儿的首先打招呼:"往里请您哪!几位?里面有雅座."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人喝茶有悠久历史,孵茶馆是老上海的习惯嗜好。因此,老上海茶馆特别多,据统计,清末就达160多家。出名的有静安寺的"品泉楼",城隍庙的"湖心亭",南京路上的"同羽春"和"五云日异楼"等。旧上海茶馆,不仅是市民休闲憩适的场所,也是聚集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流传着时代动荡变革、风起云涌的社会轶事趣闻和掌故。"品泉楼"在静安寺。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吴赤乌年间,距今已1700年。原来寺址在吴淞江边,因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北京档案》2008,(2):42-43
旧北京是一座消费的城市.元代,北京的商业区集中在西四、东单、鼓楼和前门大街,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老字号.明清以后,北京城里的店铺逐渐增多,一些老店铺的经营形式和现在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刘鹏 《北京档案》2008,(4):54-55
邮政古代称为邮驿,设立驿站通邮,属官方的通信机构.北京的邮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汉朝继承和改进了秦代的驿站制度,自长安、洛阳北上通达燕蓟地区的驿道,大体上就是沿着秦代的驰道设置的.  相似文献   

18.
刘鹏 《北京档案》2006,(12):40-41
上个世纪中叶之前的700年间,北京城内外运输货物多靠骆驼.每年入秋,拉骆驼跑城儿的就开始多起来,运输山区的煤炭、石灰、木头或其他大宗货物.  相似文献   

19.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1):54-55
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不考虑青年男女双方的感情和意愿。许多家庭讲究“门当户对”。在旧社会,人们还奉行早婚早育,子女十四五岁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了,一般家庭在子女二十岁以前就为儿女张罗婚事,社会上也有一些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在十七世纪以前就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大都城。人口众多,市肆繁盛。无论公差、赴试或经商,来北京的旅客都很多,旅店业也随之兴盛起来。老北京的旅馆分很多种。最低等的鹅毛小店分布在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