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课本第81页“木炭使红墨水褪色”的实验如照书上操作:将块状木炭放入锥形瓶中时,木炭浮于水面,不能与红墨水充分接触,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但溶液的颜色依然偏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课本第81页"木炭使红墨水褪色" 的实验如照书上操作:将块状木炭放入锥形瓶中  相似文献   

3.
1吸附褪色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  相似文献   

4.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81页[实验5—3]的“木炭吸附性演示实验”,按教材介绍的方法不易将红墨水的颜色吸附尽,从而现象不明显,课堂上可以采用木炭吸附作用的对比实验,其现象明显,效果好。 实验用品:过滤器两个,漏斗架一个,小烧杯两个,活性炭(或木炭,砂子(冲洗后),红墨水。  相似文献   

6.
安徽铜陵市二中沈希杰同志来信,我读了化学教学1983年第1期刊登的“木炭具有吸附作用实验的改进”一文后,产生如下疑问:吸附了二氧化氮气体的木炭浸在品红溶液中,溶液逐渐褪色。这个实验的现象能否充分证明木炭具有吸附溶液中溶质的性质呢? 不妨作一简要分析:木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二氧化氮被木炭吸附后不发生质变。当木炭与品红溶液接触时,一方面是由于木炭的吸附作用使溶液褪色;另一方面二氧化氮作为一种氧化剂能够氧化品红,同样可使溶液褪色。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讲木炭的吸附性时,可以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而是指导学生,先观察木炭分别放入盛二氧化氮的集气瓶和盛红墨水的烧杯里的现象,根据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红墨水的红颜色到什么地方去了?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抓住这两个演示实验,所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即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这两个演示实验,还可以进行如下改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1 吸附褪色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2 热分解褪色蓝色胆矾晶体受热分解为白色的无水CuSO4和H2 O ,原蓝色褪去。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受热分解为黑色CuO、H2 O、CO2 ,原绿色褪去。3 复分解反应褪色蓝色CuSO4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Zn或Al,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无色的ZnSO4 溶液…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立即褪色。但在演示实验中,所见到的现象是:品红溶 液不能使褪色或是通入二氧化硫的时间过长而品红溶液褪色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有些中学化学老师用红墨水来代替品红溶液,但  相似文献   

10.
义教版初中化学课本[实验53]的目的是说明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若按照课本要求来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明显。我作了如下改进:在装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然后取出20ml这样的红墨水注入一支长试管中,再加入一些烘烤过的木炭粉(或活性炭),振荡1~2分钟,再将一团脱脂棉塞在试管口,接着用玻璃棒将脱脂棉慢慢推向试管底部,使木炭粉(或活性炭)和水分离,便于观察,效果非常明显。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湖北省枣阳市罗岗镇中学!441208@王银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三化学课本中,木炭吸附实验的做法是,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再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然而在该实验实际演示操作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对其做了如下的改进:1.实验装置如图示2.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讲木炭的吸附性时 ,可以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 ,而是指导学生 ,先观察木炭分别放入盛二氧化氮的集气瓶和盛红墨水的烧杯里的现象 ,根据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红墨水的红颜色到什么地方去了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从而抓住这两个演示实验 ,所反映出事物的特征 ,即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 ,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这两个演示实验 ,还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更好。1 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  在锥形瓶内首先收集一瓶干燥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迅速放入已经…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对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同学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有关化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时,教者除了按教材要求正确示范操作外,如能有目的地增加一些简单易行的对比内容,对强化实验现象的记忆,突出实验中心内容,提高同学感知效率有较好作用。 一、同一实验中的对比 在演示木炭吸附二氧化氮和红墨水的实验时,分别准备二份二氧化氮和红墨水,各留一份和加入木炭的做对比,从颜色的变浅上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做既让同学们看清了现象,又节省了时间;在绪言中,为了使同学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安排了点燃镁条和加  相似文献   

14.
碳的吸附作用实验的改进河南洛阳实验中学(471000)屈芙蓉在初中化学课本第二章《碳》第二节《无定形碳》中有一个演示碳的吸附作用的实验:“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互~2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然后投入几块木炭.轻轻振荡,观察水溶液的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80页[实验5-2]活性炭(或木炭)投人到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锥形瓶中,[实验5-3]活性炭(或木炭)投人到水中滴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振荡,看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一实验现象.说明活性炭(或木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教材“木炭吸附性”演示实验二,如按教材要求进行,投入木炭块状过大,脱色不明显;木炭过碎,脱色显著,但造成溶液混浊,不便观察。因此为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我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净水器。现介绍如下。1实验用品矿泉水或纯净水瓶1个、8号铁丝4段(3段约12cm,1段约19cm)、圆形滤纸1张、棉花一小团、研碎的干燥木炭少许、混有红墨水的水。2制作过程a.取长19cm的铁丝弯成圆圈,再用另3段对称地焊接成一个三脚架。b.取矿泉水瓶1个,从其距瓶底1/3处剪断,将截断的上部分倒放在三脚…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开展仪器一物多用的研究,既有利于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能解决学校仪器不足的困难,值得提倡。以化学仪器球形干燥管为例,除课本上做干燥气体实验外,还可做如下几种实验。a.木炭吸附溶液中的有色物质,如图1所示。取水约30mL,滴入红墨水将水染成红色。然后先把“红水”注入漏斗,再先把“红水”注入漏斗,再打开止水夹K。可看见小烧杯中承接到的是无色透明的清水。这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原水中的红色物质被木炭吸附了。b.验证MnO2对KClO3热分解的催化作用,如图2所示。加热KClO3到熔化状态,仍不…  相似文献   

18.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两个还原实验虽不太复杂,但却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对这两个实验作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明显,并容易得到成功。一、“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要求看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可以看到游离态的铜。但是按照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混在炭粉里的铜不容易看清楚,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取一干燥的试管,先在试管内加入一薄层碳粉,然后将氧化铜粉末用摺叠的小纸卷盛好,倾入试管内,抖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地覆盖在木炭  相似文献   

19.
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直观,且对比性要强,我选择了如下材料: 其一:向水槽中滴加2滴红墨水。 其二:左槽:白餐巾纸条,纯棉白线,白橡皮条,白铁皮条。右槽:一长条木炭,一扎吸管(喝太阳神的约12根,喝汽水的约3根)。  相似文献   

20.
按课本介绍的方法,效果一般不理想。我们认为这是因炭块、粒状木炭的管道多为油脂等杂物堵塞,难以表现出吸附性。我们将块炭研成很细的炭扮,然后撒入有红墨水的水中,振荡至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