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态度改变理论与师德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师德教育要促成年轻教师或师范生发生态度转变,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其次,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再次,要引发接受者内心的冲突,进而产生改变自己的动机。通过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达到态度改变,实现教育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之一就是态度改变理论,它在整个社会心理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人们态度的改变,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存在着互通性,借鉴态度改变理论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信息理论认为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说服情境是态度改变的四个影响因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也是一个信息传递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可以借鉴信息理论.文章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信息理论,分别从培养对象、教育者、培养内容、培养情境四个方面探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把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为此应该对大学生的态度施以积极的影响。结合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在态度改变的服从、同化、内化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态度改变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介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联想和命题过程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态度的评价判断应该根据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联想过程和命题过程,二者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态度,并相互影响。同时,该模型还对态度改变进行了新的诠释。因此,该模型对于今后的态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文章最后还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好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方法和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高校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大学生及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大学生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高校德育工作者这一要素要促使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必须注重自身的形象塑造:一要增强自身的可信度;二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前者包括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后者包括高校德育工作者美化外表、提高受欢迎程度及保持与大学生态度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态度改变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相通性。在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存在:制度权威先行,个人权威滞后;"社会本位"先行,"学生本位"滞后;"良师"形象先行,"益友"身份滞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提高理论与人格魅力,树立其个人权威;重塑教学理念,增强其可信任度;实现角色转变,"拉近"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基于说服模型的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修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促使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必须注重自身的形象塑造:一要增强自身的可信度,二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前者包括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后者包括高校德育工作者美化外表,提高受欢迎程度及保持与大学生态度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内地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而高校的生命教育却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随着高校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高校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在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途径上,更是软弱无力,可操作性较差.为此,从态度说服理论的视角出发,根据"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试图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高校.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作为当今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深远,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巨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实际上就是在高校网络舆论这一大环境下,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促使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的舆论观倾向主流化,最终实现态度的转变和认知的平衡.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使我们明确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媒介背景的重要性;态度改变理论为网络舆论引导指明了重点;培养理论为网络舆论引导明确了方向.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是使他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达到促进精神成长的目的.根据培养理论的当代延伸,从社会网络舆论的主流和大学生对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方面明确引导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指出了态度如何改变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模型,要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须从自身可信度和吸引力、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环境、学生心理特点四个因素出发,内外兼修,增加可信度,提高吸引力,塑造良好形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境中适当使用“分心”、“强化”方法来达到对学生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政治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塑造良好的说服者形象,并且运用说服性传播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做好说服安排工作,科学运用说服技巧,增强说服效果,提高说服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学生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的过程。霍兰德(C.L.Hovland)的态度说服模型为思想政治教育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说服者)、教育内容(传递的信息)、大学生(被说服者)对学生态度改变的影响,形成了教师形象的实效设计、教育内容的实效选择和教育方法的实效运用三方面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研究者发现通过说服可以改变个体的态度。作为说服模型中的经典之一,精细可能性模型已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petty等人提出的精细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hhoodmodel)认为,说服性沟通改变态度通过两种途径:中心途径和外围途径。本研究介绍了该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以及由模型转化的三种劝说策略,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影响要素和内在机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影响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关键因素的观点,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因素要促使受教育者的态度改变必须加强自身的印象整饰:一要增强自身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二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三要增强自身的外在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恐惧唤起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呈倒U曲线特征,即中等程度的恐惧唤起引起的态度改变最大。在道德态度改变过程中,恐惧唤起即道德惩戒是常用方式,其运用的"过"与"不及"都有悖道德教育的初衷。在教育中适度运用道德惩戒,要求在尊重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喜欢能引起态度改变,传达者是否受欢迎,影响因素主要有熟悉和邻近、尊重、相似、互补和个人特征。要促进教育对象的道德态度改变,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喜爱性。相应于人际吸引的五大影响因素,教育者喜爱性提高的路径在于:一是要深入教育对象;二是要尊重教育对象;三是要善于发现共同点;四是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五是要提高个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进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吸收和借鉴相近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多维度把握大学生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态度改变理论入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可操作性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力求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认知失调理论 创设最佳问题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A.Fei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