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纹五彩盘     
简晓东 《收藏》2006,(4):71-71
1995年夏,我去山西寻瓷,一位瓷友告诉我,汾阳城内有几件不错的古瓷。第二天早晨,他领我从太原乘长途汽车前往。进屋后主人打开板柜,我眼前顿时一亮,一件顺治五彩正面立龙图大瓷盘呈现在我眼前(如图),遂毫不犹豫地出了300元代的价买下。  相似文献   

2.
李建廷 《收藏》2010,(10):81-82
在种类繁多、铸造精美的战国铜镜中,镂空复合镜以其独特的形制、瑰丽的纹饰、精湛的铸造技术和高超的复合工艺而成为战国镜中之翘楚。所谓复合镜,是指镜面和镜背经分别铸造后合成。而所谓镂空是指镜背上的纹饰是镂空的,是战国复合镜的镜背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理  范丽 《收藏》2012,(1):62-71
2012年是中国农历的壬辰年,即传统的龙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具有久远的历史,是华夏文明最典型的符号与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器物、书画乃至服饰上最为鲜明的标识。历朝历代的宫廷贵族以及布衣百姓,都将龙视为顶礼膜拜的神物,而使用龙纹器物、穿着龙纹衣裳,则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龙纹在封建时代已逐渐演变成帝王及皇室家族的专用...  相似文献   

4.
龙作为一种带有神力的动物,自原始社会时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运用于玉器雕刻上。其后,龙纹又以身份地位和皇权的象征,在我们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典型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龙纹,应  相似文献   

5.
王宏 《收藏》2012,(1):72-79
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母题,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龙纹铜镜历时长久,造型多样,装饰繁复,构图寓意极富内涵,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梦斋主人 《收藏界》2010,(10):129-130
真?假?也记不清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从事珠宝生意的杨某来电告知刚得到一件据说是皇帝御用的瓷器,问我是否有意收藏。杨某以收藏古玉为大宗,在圈内颇有名气,偶有沾手其他类别的文物,然不甚精通。当下急忙赶往其位于港岛半山坚尼地道的寓所。  相似文献   

7.
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其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直接关系。传说龙是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至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随着历史变迁,演绎出不少龙的造型和纹饰,元明清官窑瓷器上的龙纹,便深...  相似文献   

8.
张峻基 《收藏》2014,(1):16-19
世上万事万物,有缘则聚,无缘则散。笔者作为辛亥后裔和黄埔后裔,旅居海外,时时感怀祖国和家族在那段激荡壮阔的特定历史环境中的非同寻常的境遇,内心总有太多的感慨和遗憾。拂去历史的尘埃,掩上前辈鲜为人知而又充满悲怀的历史一页,2013年春,当笔者把这件躲过浩劫与灾难得以保存至今的祖传宝物——明正德青花缠枝龙纹葫芦瓶予以展现时...  相似文献   

9.
卮是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实用饮酒器,其形制一般应由器盖与卮体两部分组成,卮体圆筒状,直壁,深腹,平底,三矮足,体中部一侧有环状扳手。玉卮是卮类器中最珍稀昂费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0.
李树浪 《收藏》2012,(1):38-45
青铜时代是中国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享有使用青铜特权的王室贵族,将龙纹铸造在青铜器皿的表面。增添了器物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使用者的威严和权力。青铜器从商周的繁荣时期到秦汉的颓败时期,各式各样的龙纹也一直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而演变。  相似文献   

11.
成昕 《收藏》2018,(6):162-165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钮等组成,古称"犀比"。最早是游牧民族的"胡服"上使用的饰物,其一端曲首,皆有圆钮。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材质丰富,最为珍贵的是玉质带钩。玉带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整体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是古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夏商周未发现有玉带钩,至春秋战国,玉带钩进入发展期,西汉是鼎盛期,东汉开始衰弱,元明清则是回升期。  相似文献   

12.
孙艺灵 《收藏界》2011,(8):46-46
这件明代福建德化窑夔龙纹簋式炉(见图)仿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簋的造型。夔龙为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相似文献   

13.
刘勇先 《收藏》2015,(5):116-117
笔者藏有两件古人炊饮使用的青铜器,一件是甗(yǎn),一件是酃(líng)。甗是古代蒸饭用器,也是商周时期组成以鼎、簋为代表的礼器群中的一员。一直沿用至汉代。其形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米,称为甑(zèng),甑底有穿孔的箅(bì),以利于  相似文献   

14.
耕生 《收藏》2012,(1):14-15
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神明敬奉,由于龙文化在华夏大地上之兴起久远,对龙的解析被视作华夏传统文化最深邃的文化解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成春到 《收藏》2008,(2):95-95
白玉三足蟾水盂 水盂是古代文人雅士用来盛水磨墨的一种文房用具,一般为瓷,呈盂钵状。笔者收藏的这件白玉三足蟾水盂(图1),不仅材质优良,晶莹剔透,而且设计独特,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把实用性和装饰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堪称水盂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收藏》2018,(11):31-31
为纪念日本关西纺织业巨头、中国书画收藏家阿部房次郎诞辰150周年,大阪市立美术馆于日前推出了“阿部房次郎诞辰150周年纪念:中国书画名品展”,展览展出其毕生收藏的160件中国古代书画佳作,为中国古代书画爱好者带未了一场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18.
陈硕 《收藏》2018,(1):100-111
按照唐代《羯鼓录》关于鲁山花瓷腰鼓的记载,位于河南平顶山境内的鲁山段店窑,在历史上很早即名声大噪。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民窑,而是历来被官府重视,且窑群规模宏大、烧造历史悠久、生产种类繁多名窑,虽经历次发掘,出土过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但人们仍远远没有认识它。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逾千年而不朽的艺术瑰宝。它既是古代文明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承载和蕴含着许多艺术信息。笔者在撰写《山东杂技史略》一书时,浏览和检阅了大量的有关汉画像石的著述和拓片资料,并实地考察过多处汉墓,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0.
陕西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重,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特殊地位。《收藏》杂志推出的陕西专号,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陕西特有的文物遗产和三秦文化,激发读者亲身领略陕西文物瑰宝的浓厚兴趣,必将推动更多的人们到陕西来探古寻幽,领略中华文明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