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2,(12):164-164
在开封第30届菊花文化节到来之际,2012年10月17日上午,全国首座“中国收藏文化名城”命名授牌暨揭碑仪式在开封金明广场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
《收藏》2007,(10):2-2
开封地处中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就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时至今日,开封古风厚重,宋韵犹在,收藏文化依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石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田宏杰 《收藏》2009,(12):158-159
2009年10月18日,中国开封第27届菊花花会在喧天的鼓乐声中拉开序幕,而更令人瞩目的是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同时登场。  相似文献   

4.
毛晓辉 《收藏》2007,(5):97-97
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与河南省开封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2007年3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启动典礼。论坛旨在在我国中原地带创建能与世界接轨的,集收藏理论研究、收藏鉴定、收藏展示、收藏文化交流、收藏经济开发、藏品物流集散为一体的收藏文化基地。论坛聘请罗哲文、史树青等中国文博界著名专家为名誉主席、副主席,吸纳荟萃了一批长期工作在文物收藏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杨才玉 《收藏》2007,(12):34-35
金秋十月,古都开封城内菊香遍地,宾朋云集,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在此隆重举行。在开封博物馆展区、东京艺术中心展区和大相国寺展区,轮番上演了一幕幕收藏文化大戏:有经过精心准备,富有创新思辨精神和百家争鸣气氛的学术研讨会;有集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国内收藏与国外收藏,传统收藏与现代收藏于一炉,包括河南省馆藏文物精品展、中国民间收藏书画展、元青花瓷鉴赏展,全国民间藏玉精品展、清代陀罗尼经被展、  相似文献   

6.
王琪森 《收藏》2006,(11):65-67
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之称,由此而形成了富有历史气脉、地域强势、艺术档次的“海派收藏”特征。特别是在书画收藏方面,更是历代大师佳作荟萃,各朝名家精品汇集,有不少是国宝级的珍品。并形成了一批鉴赏功力深厚、甄别眼光犀利、收藏成就卓然、历史影响深远的海派收藏大家,显示了海派文博事业的雄厚实力。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8,(2):175-175
在2007年12月7日的《开封日报》和《汴梁晚报》上,记者田宏杰和张文昭分别发表了“最新一期〈收藏〉杂志重点报道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和《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荣登〈收藏〉杂志》的文章,介绍了2007年第12期《收藏》杂志重点刊发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亚夫 《收藏》2001,(8):12-13
2001年5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收藏界人士百余人,聚集在有“中国收藏半壁河山”美誉的上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收藏》杂志社等16家单位协办的“中华收藏文化国际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9.
全国乒乓球冠军赛降下帷幕,曲终人散,为了准备次年的亚锦赛和世乒赛,体总组织了“国手”球员的集训,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乒乓球史上的第一次集训。集训地点在业已停办的“华北革命大学“,也是原来大会参赛球员的驻地,位于北京西郊,离颐和园不远,每天早操都可以清楚地望见巍巍耸立的万寿山佛香阁。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1,(8):10
2011年是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创办的第五个年份,也是第三届高峰年会的举办年。适逢论坛举办地开封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市政府已将收藏文化纳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之中,从而为论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将加强市场运营和社会参与的力度,提升水平,注重实效,努力把论坛打造成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吸引力、影响力的收藏文化发展基地,把开封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收藏之都。  相似文献   

11.
常伟 《收藏》2012,(10):100-101
“借船出海”与“借鸡下蛋” 厚德载书:你的博物馆公开展览吗?我们可以去看看吗?姜寻:我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成立的雕版文物馆,是一个公开的、完全公益的博物馆,十分感谢国家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条件良好的展厅。我们合作创办这个博物馆是想通过木版雕刻让大家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张国柱 《收藏》2001,(7):40-40
前不久,我花重金收藏到一本1937年11月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内附《毛泽东论中日战争》和《毛泽东夫人贺子珍》。该书封面为红色,左上角印有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的侧身肖像,右边有潘汉年题写的《毛泽东自传》书名。此书由斯诺笔录,汪衡翻译,周民校正,由上海文摘社出版,黎明书局经售,版权归黎明书局。我收藏的这本《毛泽东自传》是1937年11月20日再版的。  相似文献   

13.
李烈初 《收藏》2006,(2):40-42
中国与日本自古交往频繁,中国书画流传日本,由来已久。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要讲的,不是中国书画的东渐,而是日本书画的西流。  相似文献   

14.
迟广超 《收藏》2008,(1):102-105
每个历史时期部有反映其时代特征的艺术题材,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国画界经历了一次传统与突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洗礼,这一时期的国画创作既保留并发展了建国初期“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理念,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柳哲 《收藏》2011,(2):71-72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收藏随着家谱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冷冷热热。早年,有识之士诸如郑振铎等人曾经抢救性地购买与收藏了大量废弃的旧家谱。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就收藏有不少的中国家谱,甚至韩国、日本等国的部分家谱。据笔者了解,现在国内的各大图书馆仍在努力购买缺藏的老家谱,同时也倡议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免费赠送给公立的图书馆收藏。随着家谱热和寻根热的兴起,家谱也日益引起了收藏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杨才玉 《收藏》2001,(3):8-11
被称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严竣考验之后,经济全面复苏,文化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一所耗资6亿港元、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面积达2.85万平方米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全面告竣,为香港市民增添了一处求知探美、休闲娱乐和与世界交流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17.
孔网小编 《收藏》2012,(19):100-103
木版古籍的收藏和研究在近年逐渐升温,而用于印刷的母版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雕版印刷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一个时代经济和精神上的实力,而中国的文化也正蕴涵其中。被誉为中国书版收藏第一人的姜寻先生多年来正是从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理解出发,用自己的力量收集版片,并将它们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下面我们撷取对姜先生网络访谈的精华,听听他对雕版博物馆、古代的雕版印刷以及古籍善本的一些独到见解。2009年,姜寻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院内创办公益性博物馆——文津雕版博物馆,展出个人收藏的雕版。博物馆内特设内府琳琅、释迦语言、铁线丹青、聚珍萃锦、雕椠精华等展区,以分类与历史编年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书籍雕版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西沐 《收藏》2007,(2):62-65
中国画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复苏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经过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的“井喷式”行情后,目前已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期。从2006年元旦至今,中国画市场由疲软到进入冰点的状况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当前中国画市场的状况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画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当前我们面临的市场状况是淡季,还是一个相对长的调整期?如何来甄别中国画的收藏价值?对中国画的收藏价值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选择视角?对于这几个帮结伙问题,择其要点作一个简述。  相似文献   

19.
李军 《收藏》2001,(11):22-24
博大悠远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无数的珍贵文物,其中那些铸造精湛、气魄雄伟、造型优美的古代青铜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青铜器都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或经考古发掘出土,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喜爱与收藏。  相似文献   

20.
杨才玉 《收藏》2006,(2):23-23
2005年对故宫博物院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她在这一年迎来建院80周年华诞,隆重举行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术、展览和纪念活动。其中故宫首次举办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