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际朝 《收藏》2009,(3):138-139
藏币中“噶启松”铜币俗称“卡冈”,意即二分五厘币。又分早期、后期和花瓣形,早期因大小不同,可分两种。后期纪年版式较多,而花瓣形纪年版式单一。笔者现根据多年收集的实物及相关文字资料分别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际朝 《收藏》2008,(6):124-126
西藏铜币是藏银币的辅币,是1909年(藏历第15饶迥第43年)西藏地方政府引进内地先进工艺而铸造的。由于流通区域小,加之青藏高原气候干燥,藏铜币的品相相对比较精美。  相似文献   

3.
王际朝 《收藏》2008,(1):152-153
藏币中有三种币值为五分的“噶阿”和“噶穷”铜币.“噶阿”铜币又分早期和后期。早期“噶阿”版式较为单一,后期版式较多,而“噶穷”版式则复杂多变。钱币目录中虽有刊录,究竟有多少版式,却未见有论述。现笔者根据多年收集的实物及相关资料分别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际朝 《收藏》2007,(1):133-133
1948年至1952年(藏厅第16饶迥第22年至2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铸造的“九郭”镀银铜币,直径32.5毫米,重16.5克左右。表面镀银,当银币使用。“九郭”即藏语“十两币”的读者。  相似文献   

5.
王际朝 《收藏》2009,(6):128-129
“启介”即“噶启介”简称,意即七分五厘币。“启介”铜币分为早期、后期两种,因后期铸造的“启介”铜币为花瓣形,故称花瓣形“启介”。币材质为紫铜、但在花瓣形“启介”铜币中也有稀少的黄铜质。由于较常见,故在国内外钱币目录中均有刊录  相似文献   

6.
王际朝 《收藏》2010,(1):132-135
西藏铜币是西藏银币的辅币,始铸于公元1909年(藏历第15饶迥第43年),是西藏地方政府引进了内地机制币的先进工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直到1959年8月10日藏币作废,历时50年之久。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美的图案、较高的制造工艺和变化异常的版式,历来深受钱币收藏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王际朝 《收藏》2006,(5):92-93
1791年(藏历第13饶穷第45年),西藏地方政府始铸第一枚“久松西阿”银币,1959年8月10日作废,历时168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凌雪  洛桑单增 《收藏》2011,(6):107-110
西藏铜币始铸于1909年,停铸于1953年,是地方流通货币种类之一。它的发行在西藏地区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不同时期西藏铜币上的文字及图案都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纹饰及其特点一方面展示了铜币设计者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藏地区特殊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江初昕 《收藏界》2011,(12):81-81
几年前,我在一个收破烂的人手中发现这枚铜币,如获至宝,并一直保存至今。这枚铜币为红铜铸造。  相似文献   

10.
冯飞龙 《收藏》2007,(2):115-115
2006年6月5日,中国嘉德举办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拍卖专场,其中有一枚宜统已西中心“汴”一文英铜试铸样币(见图),以68.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目前中国近代机制铜币单位价格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1.
凹边铜元     
袁水清 《收藏》2010,(5):140-141
中国机制币在制造过程中对币边的处理所见者有采用光边、齿边、凹边、回纹边、鹰洋边及边部丝齿滚字等工艺,其中凹边形为中间凹,两边凸。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开始首先用机器冲压法制造圆形无孔的铜元。从目前所见实物看,铜元上凹边最早见于光绪元宝户部当制钱二十文(图1)。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为整顿币制,集中铸币权,在天津建户部造币总厂,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竣工开铸。  相似文献   

12.
陕西铜元     
何康民 《收藏》2010,(7):155-159
据史料载,民国19年至23年(1930~1934年)杨虎城部下驻防汉中期间设厂制造陕西铜元,总铸造量折合银币只有四五十万元。据实物统计分析,当时铸造、发行流通的陕西铜元“二分、一分”币之间的数量比例约为10:1左右,其“二分”币的版别已面世的有近百种,“一分”的版别已面世的仅有10多种。  相似文献   

13.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14.
张黎晨 《收藏》2010,(3):124-125
民国8年(1919年)陇南镇守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翻砂法铸造铜元,故称其为天水砂版。初时以仿铸四川篆书“汉”字五十文、一百文铜币为主,后又陆续铸双旗二十文、五十文及九星砂版。民国13年(1924年)停止仿铸川币,杜绝民间私铸,开始铸造孔造辅币五文和十文。  相似文献   

15.
张建功 《收藏》2013,(12):77-79
泉友姜峰先生藏有一枚珍稀的异年号合背新疆红钱.正面为“光绪通宝”。背面为“道光通宝”,直径26.2毫米,厚1.2毫米。  相似文献   

16.
周金科 《收藏》2014,(1):70-70
秦国本是地处西陲的赢姓小国,春秋初期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到战国早期社会还比较落后,国力薄弱,人们商品所需大多靠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来完成。秦国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货币随着商贸活动的繁荣而问世。  相似文献   

17.
张建功  陈俊华 《收藏》2012,(15):74-80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新疆铜元币值向来稳定,1934年后,因地方军阀战火迭起,社会动荡,财政困窘,加之纸币泛滥,甚至出现60亿元大面额的纸币,致使新疆铜元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新疆铜元明显受内地铜元的影响,采用机制,取消中孔,较红钱铸造细致,式样精美。但它和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