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收藏》2016,(17)
正全形拓,又称器物拓、立体拓等,是一种以墨拓为主要手段,辅助以素描、剪纸等技法,将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到纸上的特殊传拓技法,在所有传拓类别中难度最高。相对于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的平面拓,全形拓出现时间非常晚,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方才由马起凤、六舟等开创。其采用整纸拓法,虽极耗费工时,但世人初见无不叹服。后山东潍县陈介祺加以发展,改用分纸拓法,相对降低了操作难度,再加上他注重构图准确性及据阴阳区别用墨等,使全  相似文献   

2.
李世新 《垂钓》2006,6(3):31-31
鱼拓是将鲜鱼拓印在纸上或布上的图形。 鱼拓的产生据说已有近百年的时间,有文字记载最早的鱼拓出现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那时的鱼拓称作“鱼折”,由于鱼折技术主要传承了我国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碑拓技艺,后才被称为“鱼拓”。鱼拓的发展轨迹也与我国的传拓发展有着极其相似的道路,早期的鱼拓是以墨汁作为颜料,在拓印的技法上与传拓技艺中的乌金拓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3.
陈根远 《收藏》2010,(4):61-61
早年编写《中国碑帖真伪鉴别》,见到一幅战国铜鼎全形拓本资料,在这个立体拓战国铜鼎上吴滔补绘了三簇水仙,仙子凌波,高洁蓬勃,与庄重古穆的大鼎相得益彰,给人以时光交错、古今辉映的感觉。水仙乃吴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所绘,是年,吴滔已垂垂老矣,但其水墨丹青依然笔力道健、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4.
李世新 《钓鱼》2009,(21):56-57
(七)叠拓 叠拓就是鱼与鱼、鱼与景物、景物与景物相叠的拓制方法。其方法就是利用纸形覆盖分次拓印。  相似文献   

5.
李世新 《钓鱼》2009,(19):62-62
(六)树叶的拓制方法 将鱼配以树叶、水草、贝壳等景物组成的一幅鱼拓或两条鱼以上组成的鱼拓作品,我们称之为组合拓。在组合拓中,又细分为鱼与鱼的叠拓、景物与景物的叠拓、鱼与景物的叠拓等,叠拓顾名思义就是相叠加的拓制。组合拓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以及拓制的技法,因此他的艺术性、装饰性更强,更具观赏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品中的鱼与景物必须全部是拓印而成,这是鱼拓作品的原则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鱼拓。在组合拓作品中,最多使用的景物是树叶,简要地介绍一下使用直接拓法拓制树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郑集锦 《收藏》2009,(1):112-113
最近,贾文忠先生发表了一幅西周青铜器述盘的全形拓,并作鼠年大吉圈(图1)。拓图准确清晰,比例、透视都有现代风格,可以说是挖掘、创新了这门已濒灭绝的古老艺术,赋予其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四、加固加固是对器物的某个部位进行技术处理,提高其硬度、强度和牢固度的一种修复方法,在古陶瓷修复中应用十分广泛。(一)加固的适用范围1.对器物上的裂纹或冲口进行预防性处理。2.对器物表面将剥落的彩绘和釉层进行保护性加固。3.对完成粘接或配补工序的器物施行保护性处理,进一步提高其修复部位的牢固度。  相似文献   

8.
沙忠平 《收藏》2006,(2):88-89
画像砖系陶土烧制,结构疏松,吸水性强,加之易于风化剥蚀,许多精美的纹饰由于没有娴熟的传拓技术而难以再现其艺术价值。笔者结合自己20年文物修复实践,总结出一套简便易学的传拓方法,愿与同行及收藏界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9.
载志强 《收藏》2006,(9):84-85
若要对钱币深入研究,著书立说,或者作为资料,相互交流,除照相之外,传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今尽管照相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传拓还是不可偏放心,因为它具有照相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拓片和照片应该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陈晓军 《收藏》2006,(3):56-58
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问题多多,有许多盲点和误区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如将不同时代代表性器物作深入分析与介绍,应持慎重的态度,这是每位学者、专家或藏家的历史责任。其意义,一是对器物准确可靠定位,二是指导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咏蛙     
谢春明 《垂钓》2020,(4):88-88
尺寸:36厘米×60厘米供稿:东方龙脉鱼拓艺术学会说明:这幅作品是根据毛主席在少年读书时期写的一首《咏蛙》诗而做——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在目前的季节里,北方尚无处寻找活体青蛙,所以作品上的青蛙是用自行设计刻制的模板拓印的。在这幅以拓为主的作品中,青蛙是主角,它是不能够用笔绘画的。有想学习鱼拓制作、预订制鱼拓,或购买鱼拓作品的朋友请拨打电话:15620786864。  相似文献   

12.
李世新 《钓鱼》2009,(9):60-61
一、鱼拓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鱼拓艺术的起源 1.什么是鱼拓。鱼拓是将鲜鱼拓印在纸上或布上的图形。它来源于钓鱼人把鱼获拓印下来留作纪念或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3.
冯松林 《收藏》2007,(6):102-103
古陶瓷的制作原料和烧制工艺决定了古陶瓷胎、釉和花料中的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它们不仅反映了器物的年代特征而且传达出产地等信息,某些元素已作为古陶瓷的指纹元素而被人们接受,从而使元素分析在研究和鉴别文物年代、产地、真伪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上世纪对耀州窑的大面积发掘工作开始以来,特别是发现了五代地层并出土了一批高档器具后,关于耀州窑的性质及其与明代以来广为传之的"柴窑"的关系便成为古陶瓷界讨论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要讨论这个话题,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从五代耀州窑出土器物去看其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应从有关柴窑的文献记载中探讨它的特点和性质。本文主要是对五代耀州窑的出土器物及工具——陶范作以解析,并根据这些分析来判断五代耀州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李世新 《钓鱼》2009,(15):62-63
直接拓法之二 (二)颜色的调配 制作鱼拓一般需调制浓、中、淡三种颜色备用,特殊花纹的鱼要备四种以上的颜色。调配颜色时要充分考虑准备拓印的张数,备好足够的颜料,防止颜料不足匆忙调色的现象。那么如何调制颜色呢?同一种鱼,形体一致却会有不同颜色的品种。并且有些鱼在水中是一种色彩,出水又是一种色彩:有些鱼活着和死亡有着不同的色彩。因此在这一点上,要借用绘画的手法,抓住鱼的主色调,从视觉上让观赏者认同就算是成功的色彩了。  相似文献   

16.
最近,台湾钓友又推出了一种立体鱼拓,使鱼文化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常见的鱼拓一般都是用纸墨和颜色拓印鱼体,可纪录鱼种,鱼体大小,钓获时间。但如果不是对鱼种有所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7.
熊长云 《收藏》2015,(1):76-79
宋代以来,金石是文人书斋中长盛不衰的话题之一。对一件三代秦汉器物的真伪甄别,以至酌定铭文内容、审断器物年代,皆需要进行稽经证史般的考证,故而金石研究自兴起之初便与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久远历史的钩沉索隐,本身是古文字学、训诂学、古器物学与历史学等学术功力的综合较量。然而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古远而又精致的器物,所以在艰深学术之外,又体现出神秘而又迷人的一面。金石学固然有其学术特质,然而在赏玩中探讨学问,寓艰深学问以雅趣,又恰好符合了文人好古赏古之心理。文人士大夫对金石趋之若鹜,深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8.
曹淦源 《收藏界》2010,(12):46-52
"鱼藻纹"是中国古陶瓷上常见的装饰纹样。景德镇元青花以鱼与莲花、水草等为题材,彩绘方面吸收了绘画性艺术手法,不同于其他鱼藻纹样类的装饰,故名为"鱼藻图"。目前所见的元青花"鱼藻图"仅装饰于两种器物上,形成一定的程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过,对比研究存世的30多件元青花器物的"鱼藻图",它们的艺术水平也有高低之别,精粗之分。本文就这些相关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眙、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各地常见的出土古瓷器中,有几种黑釉和酱釉的器物,其中以兔毫盏与酱釉盏最为常见,也有其他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如绿釉、黄釉、白釉等。以前常称其为"建窑黑釉"、"虎州窑"或"陕西窑"。由于广元窑的发现和相继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和标本,人们才对这类器物的产地有了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