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蔚 《收藏》2001,(3):50-52
从古至今,在我国众多的观赏石品种中,灵璧石声名卓著。近十年来,各种规模的赏石展览日益频繁,姿态万千,色彩丰富,多品种的灵璧石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喜爱和收藏,灵璧石的开采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其中一个珍奇品种,短期内身价猛增,在国内外赏石界赢得高度赞誉,这就是灵璧龟纹石(以下简称龟纹石)。  相似文献   

2.
李饶 《收藏》2001,(3):15-16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赏石热波及中华大地,赏石队伍成倍增加,新石种大量发掘,赏石展示活动声势越来越大。加之目前人们进入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力更加激烈的时代,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赏玩天然造就的奇石异矿,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的这种心理状态。赏石文化已进入无序中又有序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有新的突破,赏石理念也有较大的转变。就此我想谈谈以下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邹顺驹 《收藏》2007,(5):165-165
形质色纹是高度概括的赏石要领,它将赏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赏石界即将问世的“国标”的基本框架便是由形质色纹理论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朱爱朝 《收藏》2006,(1):108-1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掀起赏石热,很快,波澜壮阔的赏石文化大潮便已横贯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5.
吴恭让 《收藏》2006,(2):114-114
综观石界,一波又一波藏石热高潮迭起,一拨又一拨赏石新秀凭着热情和实力壮大着奇石收藏队伍,为赏石活动推波助澜,改写石界精英座次。一次资深藏石家却面临沉寂、落伍,叹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才能适应赏石藏石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以为藏石家起码要具备四种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6.
来层林 《收藏》2001,(8):22-23
有人认为赏石是随心所欲,没有定论的;有人认为“瘦、皱、漏、透”的赏石原则已经过时,应以“纹、色、形、质”为赏石准则;还有人把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说的“太似媚俗,不似欺世”作为赏石原理;也有人认为原石最美,不能有任何加工……  相似文献   

7.
郑克光 《收藏》2006,(3):108-110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素以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远的人文历史闻名于世。然而长时间中,这块圣洁之地因高寒、高海拔、高度缺氧和交通落后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赏石活动因而也处于朦胧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内地的赏石,藏石之风才影响到青海,在爱石者的长期努力下,如今青海赏石已深为中国党员石界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8.
枕石 《收藏》2007,(7):33-33
由上海中福古玩城发起的“‘中福杯’上海著名赏石鉴赏家、盆景艺术家邀请展”,“五一”期间在中福古玩城中央大厅开展,于5月7日落幕。这次以“继承、和谐、超越”为主题的展览,茎萃了徐文强,杜海鸥,秦明兴、周易杉、汤济飞、盛影蛟、薛云生、陈瑞枫、樊银校,高琦等19位海上著名赏石鉴赏家.盆景艺术家的海派赏石、盆罱代表作近百余件,大多为历次全国大展中的获奖作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  相似文献   

9.
愚木 《收藏》2010,(5):148-149
我国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从隋唐开始,收藏奇石渐成风气。及至宋代,以大书法家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把赏石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提出了“皱、瘦、透、漏”的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以石为题材的绘画和有关赏石的专著《云林石谱》。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石质供石的欣赏,认为赏石可以抽象为形式上的欣赏,几具有石之特征的、能够达到与供石同样的欣赏效果的其他物体均可以列人赏石的范畴,从而使赏石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赏石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7,(1)
正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的主要路线,形成了瑰丽奇绝的丝路文化,对所有涉及到的国家、民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丝路文化的发源地,具有开放进取精神和包容胸襟的中华民族受丝路文化影响至深。中国当代赏石文化与丝路文化联系密切:赏石重视交流,赏石具有多样性,赏石必须思路开放,赏石就是发现美,赏石应当博采众长,笔者以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