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07,(3):178-179
朱浩云文章遭质疑 《收藏》2006年第7期刊登了上海朱浩云先生的文章《二十世纪书画领域的划时代人物》,作者认为,在中国山水画领域,20世纪划时代的人物当数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石鲁、李可染、陆俨少。在介绍黄宾虹的艺术成就时,作者配发了一幅名为黄宾虹《拟包安吴》的作品图片。这期杂志发行不久,这幅画作遭到黄山市书画收藏爱好者毕永和先生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吕友者 《收藏》2011,(8):67-70
在大多数人眼中,黄宾虹(1865-1955年)是作为一名山水画大师而著称,然对于作为收藏家、社会活动家的黄宾虹,却少有人提及。事实上,黄氏一生都非常注重对古玩的收藏,古玩鉴藏对于黄氏的绘画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师福贞 《收藏》2007,(1):153-153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收藏》创刊号,一见钟情,从此月月与《收藏》“约会”,相伴相守,从无间断。15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收藏》伴我,我伴《收藏》,都在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4.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5.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杨德铭 《收藏》2001,(7):79-79
斗转星移,人类迈入了新世纪。屈指算来,我与《收藏》神交近4个年头。是她向我展示了广阔无垠的收藏世界。我今生无他好,闲暇惟喜以书刊友之。1997年我在一书摊上邂逅《收藏》,第二年,我就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她。当我揣度每期将至之时,总是在课余伫立校门外,企盼着绿衣使者捎来惊喜。每每收到那带着油墨馨香的《收藏》,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溢于脸上。  相似文献   

7.
成春到 《收藏》2006,(3):160-160
我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当我看到《收藏》2006年第一期126页,《两把罪恶的屠刀——冈村宁次使用过的指挥刀》一文时,心里疑虑顿生:  相似文献   

8.
黎福清 《收藏》2007,(3):165-165
《收藏》杂志是我国大陆创刊最早的一份收藏类期刊,是我最喜欢的期刊之一,15年来,她给我喜,给我乐,给我知识,给我指点收藏中的疑难,给我文化艺术的养分。她助我成为一位收藏家,一位酒文化方面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9.
刘春珍 《收藏》2007,(1):154-154
接触《收藏》不是很久,可我喜爱她已经很深了。 第一次买到《收藏》是一个偶然。两年前,我和朋友路过一家书店,我随手翻阅着其中一些时尚杂志,这时装帧精美的《收藏》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也买过一些有关收藏的书刊,但内容这么全面的杂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当即买下来。从这天起,我就结交了一位相识恨晚的好友,也是从这天起,阅读《收藏》成了我生活的乐趣所在。闲暇时翻阅这本精美的期刊,欣赏每一篇美文,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也让我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使我这个原本不爱学习历史知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历史迷,那些历史年代和人物一下变得很清晰。我很感慨,如果能早点看到这么好的杂志,我的历史知识就不会学得那么烂了。  相似文献   

10.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11.
张海成 《收藏》2006,(1):152-152
河南这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收藏有全套《收藏》,我即是其中之一。我爱收藏,才爱《收藏》。当年旅行结婚到西安,初次见到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收藏》,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坚持到今天且茁壮成长。十多年走过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一路走高,收藏事业也一路火爆,《收藏》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给杂志社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贾关法 《收藏》2007,(4):166-166
初识《收藏》,是1994年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翻阅报刊杂志征订目录时无意中发现有《收藏》这份杂志,她一下子唤起了我沉睡已久的收藏意识。  相似文献   

13.
罗青 《收藏界》2011,(11):88-91
笔者13岁时跟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溥心畲学画,14岁开始有了自己的收藏,收藏的第一幅是黄牧甫画的青铜器《妇庚卣》。这么多年下来,收藏了明清书画近三千幅,现挑其中的一幅,与大家共同鉴析。说到文伯仁这幅《具区林屋图》,首先要从台北故宫藏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图1)说起。王蒙的这幅画经过鉴定,画真款伪,应该是后添款。这幅画应该是断成两截的,上面原来还有东西,因此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些人说原画未必不是这个样  相似文献   

14.
自我更正     
周兆祥 《收藏》2007,(1):163-163
《收藏》2006年第3期刊登的《慈禧“御笔”绣画》一文中说,在慈禧七十寿辰时进献绣品寿屏的刺绣艺术家沈寿为浙江吴兴人氏,这一说法似有误。  相似文献   

15.
高伟曦 《收藏》2007,(4):87-87
我有一幅收藏多年的清中期《天官赐福(印)图》中堂画,五尺画幅,工笔重彩精绘。画中头戴光环,掌管天地日月星辰的天官端坐宝座之上,身着朱砂彩绘红袍,红袍上采用描金,描银技法对移绘有星辰,寿山,福海图案,蓝色披肩左右分别绘有祥云日月。天官身后左右侍童各持锦囊,官印,  相似文献   

16.
郑雅风     
《收藏界》2008,(12)
电话:13696981917 1974年出生于福建福清。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作品《惊梦春晓》中国美术馆收藏,《丹顶承日九天闻》台湾佛光缘美术馆收藏;《寒林悠鹿图》、《山谷清音》日本如水馆收藏;《和风》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出版有《郑雅风画集》、《郑雅风工笔画集》、《工笔名家画羊技法》、《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集——郑雅风》、《唯美新势力——郑雅风工笔画集》。  相似文献   

17.
史俊波 《收藏》2006,(10):146-146
我与《收藏》最初结缘是在1994年冬天,那时我还在廊坊市上学,因为家在县城里,所以每周周末都要回家。有次等车时,偶然在小书摊上看到一本《收藏》。由于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学生当时虽然有困难,还是下决心掏出4.20元买下了这本1994年第10期《收藏》。回家阅读了很多次。  相似文献   

18.
王秋峰 《收藏》2013,(1):171-171
说起我的收藏之路,与《收藏》杂志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本《收藏》杂志,随手翻阅,越看越喜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我就从该古玩店借阅了当年的《收藏》杂志。1994年,我开始订阅或购买《收藏》杂志直到今天。20年来,我的工作单位和住址变更了好几次,给订阅《收藏》带来不便。为了看全《收藏》,除订阅外,我或者从报刊亭购买,或者借阅其他藏友的,或者年底从杂志社邮购当年杂志。  相似文献   

19.
高鸿 《收藏》2009,(11):66-69
2009年5月25日《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焦点争鸣”栏目刊有王永林先生《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仔细一读,其内容好生熟悉,原来早在今年第1期《文物天地》杂志上王先生以“鉴画四说”为题发表了同样内容的文章;又,刚出的第6期《收藏》杂志刊载的《再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也是王先生所撰,内容与《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鉴画四说》一致。  相似文献   

20.
于云程 《收藏》2010,(7):103-103
何海霞大师诞辰已逾100周年,我将个人收藏的何海霞《无限风光在险峰》大幅毛泽东诗意画发表,以表达对何海霞大师的敬意和追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