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荣 《中国考试》2004,(7):35-37,54
科举时代.士子作弊最常见的方法是夹带。对科场夹带作弊.历朝政府均严厉禁止。据史书记载,唐时“搜索衣服.讥诃出入”。宋代定制,士子入场须“解衣搜阅”。金代更有独特的入场之前“沐浴更衣之法”。元时规定.举子入院“所携物件皆拆封点检”。清沿明制.并借鉴历代反舞弊举措,对科场夹带的禁防律令  相似文献   

2.
陈春坤 《中国考试》2004,(11):40-41
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周倩 《中国考试》2023,(2):85-94
“随场去取”是以分场阅卷、层递入围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录取方法,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北宋欧阳修。相比多场合校,“随场去取”更利于减轻工作量、鉴别真才和平衡场次。清前期,为纠正偏重头场的不良科举风气,士人呼吁重拾“随场去取”,还提出要改进欧阳修的方案,以“定额取士”取代“去七等人”之法,可行性显著增强。经历雍乾时期的短暂沉寂,至嘉道以降,“随场去取”诉求再炽。以陈澧为代表的士人不仅着力丰富“随场去取”的形式,还提出“定额取士”的实施细则。清末,受陈澧影响,张之洞力倡“随场去取”,并将其纳入科举新章草案;然而,张的方案对关键参数“定额倍数”设置不合理,仍未能解决偏重头场的问题,其方案最终流产。清代科举议虽不乏“随场去取”的设想,但始终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得这一良法最终未能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7,(12C):45-45
最近两天,天气渐冷,西安临潼区新丰中学却安排学生到操场上考试。记者亲眼目睹了600多名高二的学生趴在凳子上进行露天考试的情境,因为天气冷,很多学生都带着手套答卷。面对家长的质疑,校方的解释是。除了学校现在的条件比较简陋外,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学生考试作弊。  相似文献   

5.
6.
杀之而已矣明朝的一次考试,以《杀鸡》为题,有个考生提笔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矣,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如此《杀鸡》作文,可谓"雷人"。哥哥你错也清代有一年乡试,其命题为《昧昧我思之》,这是语出《周书·秦誓》中的一句话,昧昧的意思是暗暗、静静,原意是  相似文献   

7.
8.
谈考场反考试作弊器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场内监考教师对于某些考生表现异常的原因特别感兴趣,发现考生表现异常就会立即琢磨起来,这仅仅是个人习惯呢,还是在作弊呢?要是作弊,证据又在哪里呢?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场监考,开考后,发现有位考生的表现有些异常,但也不十分突出,就是时不时地轻声自言自语,似轻声读题。这种状况也不便处置,只能继续观察。后来发现,这名考生常常保持聆听  相似文献   

9.
刘典 《中学生百科》2012,(27):39-40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的确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古代参与"高考移民"的,有我们认识的"熟人"呢!在古代的高考移民中,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读《自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自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  相似文献   

10.
《招生考试通讯》2012,(6):38-41
站在熟悉的操场上,望着巍然屹立的教学楼——那就是高考的考场,冬阳的心一紧,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蓦地涌上心头……冬阳无数次地设想过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可这一刻真的即将到来时。冬阳有些兴奋,有些紧张,有些忐忑,有些惶恐……有时真想立刻走进考场,管它成功与失败;有时担心考前一晚睡不着怎么办,心里就紧张:有时真怕自己是:十年寒窗苦读...  相似文献   

11.
胡章记 《广西教育》2009,(15):5-6,11
考试作弊古而有之,且手段不断翻新,严重影响考试选拔制度的威信,败坏了社会风气。为遏制考试作弊现象,人们大多从"道德倡导"和"制度惩处"两个方面提出许多对付考试作弊的策略,但考试作弊还是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因其涉及面广、主观性强、设问角度灵活等特点,考生在具体作答时往往无从下手。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往往已经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的知识,教会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鉴赏实践,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鉴赏方法和技巧的具备并不代表学生能力的提升,当学生独立去面对一首生疏的诗歌时,那些看似娴熟于心的方法和技巧却无法为考生进一步鉴赏诗歌起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强调"官本位",文人做官成了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方式,他们或科举,或荐举,或隐居,各自通过不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官梦"。  相似文献   

14.
春节爆竹的硝烟还未散尽,一年一度艺术类院校的招生考试就已开始。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专业近些年变得出奇的热门。据报道,从今年2月初到3月底的这段时间,各地的“艺考热”持续“高温”,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3天报名人数近万人;2月6日至3月15日,山东省艺术类考生突破16万人;湖南考生也突破3万人……很多考生不顾旅途疲劳,不惜巨额开销,“转战”几个省,报考数个艺术院校,大有卧薪尝胆之志、破釜沉舟之心。  相似文献   

15.
高考对于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属于五种能力要求中最高的能力层级(E级),所以它历来就是广大考生的难点,同时,灵活而广泛的取材内容,也为古代诗歌试题成为命题的热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个同学抱着《现代汉语词典》去找老师:"老师,到底是‘倒霉'还是‘倒楣'呀?词典里说‘倒霉'的意思是‘遇事不利,遭遇不好,也作倒楣。'可我们现在好像都是写成‘倒霉'呀。"呵呵,其实,"倒霉"这个词语最初应该而且只写作"倒楣"。据考证,"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认为考试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直线前进、健康发展的过程,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说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在中国历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古代考试制度颠倒了“育才”与“选士”两种功能的关系,其教育功能沦为政治功能的附庸,因而失去了生命力。当前改革考试制度,就要使考试回归其本质功能,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教育发展、促进人才发展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原籍应试是科举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考生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科举考试。在一般意义上的原籍应试原则之外,清代童试一级考试中又包括被学政"调考"、因未建考棚以及因受战乱、灾荒等影响而临时借考异地等几种"异地借考"的情形。当今高考借考政策的出台意在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从相关规定来看其实际可操作性比较有限,仍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每次考试完,都有一些考生为自己作文的低分疑惑不解,考场中自己绞尽脑汁、苦费心思写出的文章,得分却远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殊不知它们当中很多都是犯了一些考场作文的譬兵家大忌”。受阅卷时间的限制,高考考场作文更是不能例外,不过如果平时就注意这些问题,考场作文就不容易“犯忌”了。考场低分作文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中考和高考关乎考生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社会的诚信。然而,在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中,考生作弊时有发生,且作弊手段不断升级,这不仅给政府、国家、社会带来了烦恼,也给监考员带来了烦恼。年年怕监考,年年总要监考。笔者认为,监考工作给监考员带来的烦恼大概有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