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三十多年前的一场青春实录.这部标志着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化的小说,能够跨越时空和国界,至今依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极端颓废的生命哲学,试图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反抗的声音时,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在拥有了众多"全球亚文化"的表征形式之后,又直指独具特色的"日本亚文化"的表征核心.本文尝试从文本出发,以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将这场发端于"全球化"语境中的研究,最终将落实到"本土性"问题的探求上,并试图将小说的深意挖掘到每一个生命共同体都能共享精神资源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歌中的"龙"不仅与游仙联系密切,而且被用于比喻皇帝、宝剑、马等人或物,就连以"龙"命名的人名与地名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龙文化不仅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大量奇幻色彩的意象与典故,而且使得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含蓄,也更加形象生动,更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突出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三十多年前的一场青春实录。这部标志着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化的小说.能够跨越时空和国界.至今依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极端颓废的生命哲学,试图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反抗的声音时,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在拥有了众多“全球亚文化”的表征形式之后,又直指独具特色的“日本亚文化”的表征核心。文章尝试从文本出发。以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将这场发端于“全球化”语境中的研究,最终落实到“本土性”问题的探求上,并试图将小说的深意挖掘到每一个生命共同体都能共享精神资源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其中审美是文学欣赏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就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然需求。文章以哈萨克族小学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在民族地区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反思的共性,有利于促进她们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博采和、汉、洋文化营养熔于一炉。各种西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尤其是对基督教以及《圣经》文本的独特理解,造就了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基督教主题,即"切支丹物"。而作为芥川"切支丹物"重要题材的"圣母"形象更是浓缩地反映了芥川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过程。目前,国内对芥川"圣母"形象的研究流于宏观和表象,因此,对有关研究进行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种新词词典语料的考察发现,当代汉语词汇中突然飙现出许多"~族"式新词语,这些"族"族新词语在音节、结构、意义及构词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族"式新词语的大量衍生是人们求同从优、求新求异文化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彰显了汉语新词构成的理据性、继承性,创新性特征,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独特的思想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时髦“族词”及其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英时髦族词(吧族、秀族、拼族、族族)为例探讨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背景与文化心理倾向。族词时髦词能产性强,呈现出一种简缩化倾向,大量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其表达形象、传神、时尚,与时俱进,为语言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1.
《史记》对中华龙形象的演变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中记载了少量平民化的龙,重点着力于对龙的帝王性的渲染,它为汉高祖刘邦塑造了系统的龙脉,把君王与龙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史记》是龙形象演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龙作为一个普通图腾被从平民化的土壤中发掘,而成为增强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就巨大,但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其问题和弊端也目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中的物本主义,思想中的片面主义,方式、方法中的行政中心主义。这些偏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把社会异化为实现国家意志的驯服工具。20世纪社会主艾“社会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我国大力推进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今无,并没有获得彻底的解决。反而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反思是中小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之一。本文主要就反思在中小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反思所需要的条件支持,反思的主题以及反思的方法等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董华翱 《现代语文》2010,(5):154-155
每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都有许多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或寻找各种"理由"、探求各种"原因"的题目,笔者就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作了粗略统计,文学作品阅读中问"为什么"的题目多达30余道,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5.
"肥"、"瘦"是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技巧。"肥"有"肥"的好处,"瘦"有"瘦"的妙用,品评高下,大可不必,更未必做到——维纳斯,补上断臂反成庸品;大肚子弥勒佛,减了肥就是小鬼。  相似文献   

16.
对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该如何正确讲读?对这些经典文学的学习又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阅读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只有把文学作为人学来关照,并为之付出情感,才会对作品有更深入地解读与感悟。在此,笔者对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民族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道德教育传统,游牧生活决定了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哈萨克族的古代道德思想中,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以男性为主从外族亲缘、婚姻亲缘及亲近亲缘三个空间维度分类的,相应地在社会道德教育上也就形成了血缘亲属之间的道德教育、婚姻亲家之间的道德教育、女婿和岳丈家之间的道德教育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许多教师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偏颇。本文从对“反思形式”的反思等六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人类学界围绕历史与社会结构、游牧体系、牧民定居和社会文化变迁四个主题对哈萨克族展开了持续的、多层次的研究.以这四个主题为线索,通过文献分析呈现国内哈萨克族人类学研究的进程与现状.最后,结合当代人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思现有研究在层次、视野和深度上的不足指出,在研究层次上,应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端;在研究视野上,应致力于当代牧区发展的焦点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应努力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