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档案价值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价值鉴定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鉴别和判定档案的有用性,挑选有价值的档案妥善保存,剔除无需保存的部分予以处置.它是现代档案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其他各环节的开展.因而,针对档案价值的特点,结合我国档案鉴定的现状,探讨鉴定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档案鉴定,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文件是否具有档案价值和具有何种价值来对其进行最后处置.它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档案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档案鉴定工作,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术语委员会的定义是:"档案鉴定就是根据文件在现行行政管理、法律和财务方面的用途、文件的凭证作用、文件的整理情况,以及与其它文件的联系,确定文件的价值,从而也确定文件处置办法的过程."中国档案鉴定工作的定义是"鉴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有价值的档案妥善保存,剔除无须保存的档案予以处理".从档案鉴定定义所指对象看,中美两国都认为是指鉴别档案的价值,决定档案存毁处置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但是由于两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两国档案鉴定工作出现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金科 《中国档案》2007,(9):43-44
做好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后档案的归属与流向日益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关注的问题。国有企业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企业资产的证明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和凭证作用。做好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8年3月国家档案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对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档案处置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了与当地经济、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并在抓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中取得不少成绩。从本期起,我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文章,介绍各地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对深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连港务局“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以港口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为企业战略改组服务,做好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就成为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1.采取各种形式,主动收集信息。企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是战略性改组,是逐步地适时地展开的,动态性比较强。档案部门只有主动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才能准确做好档案处置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和档案不流失。在《大连港务局档案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时,要成立档案处置专门组织,负责档案的处置工作,把档…  相似文献   

6.
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是关系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国企职工未来生活的一件重要工作。不少档案管理部门对破产企业档案处置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处置实践中做到了及早介入、规范处置、服务到位,落实了破产企业档案规范处置的相关措施,形成了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由司法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运转有序的国有破产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做好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工作主动是前提,方法得当是保障,优质服务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大批产品老化、不懂决策、不善经营、不会管理的企业将在转换经营机制中被停、关、转、并.这些停、关、转、并企业的档案,有主管部门的,大多归属到主管部门,还有好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由于没有主管部门,档案便无法处置.虽然国家档案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四家单位在1998年出台了<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有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明确.笔者认为,提供有偿保管和利用服务的档案寄存中心,可以成为破产企业档案的合理流向和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8.
潘荣 《贵州档案》2002,(2):18-19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把搞好国有企业档案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中的档案处置工作,杜绝国有企业档案的流失与损毁,确保国有企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仍然是当前档案工作的热点和难点。目前,从黔东南州一些县市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中的档案处置工作来看存在下列主要问题:!"档案法制观念、社会档案意识淡薄。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有的单位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及…  相似文献   

9.
陆桂枫 《档案与建设》2006,(12):44-44,49
破产国企档案该如何处置,是各级、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始终思考并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不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了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通过对各地档案部门成功经验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要做好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工作主动是前提.方法得当是保障.优质服务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6月1日,黄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通知>.通知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档案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社会知名人士和地方特色档案资料的征集以及档案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等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舒珊 《大观周刊》2012,(24):14-14
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也日益深入。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档案管理的内容、范围,档案收集的方式、方法以及档案服务的对象等,是我们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当今档案管理人员能力培养对其素养要求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阿昆 《北京档案》2002,(5):34-34
开场白: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人提出:提供馆藏以外的信息服务好是好,可也会随之带来许多新问题.如果能早些认真考虑这些新问题使提供馆藏以外的信息服务这一新生事物更加完美,应该说也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3.
档案学会应介入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彩敏 《北京档案》2003,(9):20-21,19
我国的档案中介机构可以分为由档案馆或者档案主管部门设立的、面向社会的公共性档案中介机构和以法人资格存在的、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虽然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不多,但是它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档案管理社会化的需求,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是档案中介机构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2004年5月19日早晨,还不到上班时间,平谷工商分局信息档案中心接到了一个急促的电话:喂,我,我叫黄海涛,我是中央美院下属单位的教授,不是什么法定代表人,更  相似文献   

16.
宗萱 《北京档案》2001,(2):14-15
档案利用成效显著."九五"期间,市、区县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10.96万人次,提供各类档案资料75.8万卷(件、册)次,各级各类档案室共接待利用者289.03万人次,利用档案资料839.67万卷(件、册)次.档案为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宣传教育及个人取证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其中893名劳动模范通过查档取证,顺利地办理了享受政策津贴.为检验和展示档案利用工作取得的成效,1999年市档案局利用近年来收集到的千余个档案利用实例,举办"北京市档案利用成果展",编辑<利用成果百例>,用生动的实例展示档案工作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王德俊 《北京档案》2000,(10):16-16
1933年,国民党政府开展了旨在以通过各项行政业务改革,提高其国家机关行政办事效能、效率的"行政效率运动",作为该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政次长甘乃光的主持下,开展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认为,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破产企业档案不能为利益所趋动,接收档案双方要有完备的交接手续.档案要符合进馆要求并进行消毒杀虫处理。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Why do volunteers choose to contribute thousands of unpaid hours per week to Australian archiv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nationwide web survey tha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demographics, motiv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volunteers in Australian archives. The findings provide a representative overview of formal volunteers in Australian archives, determining ‘who’ they are, the value of the contributions they provide and the level of training and support offered to them. This study is a continuation of existing discussions about volunteers in Australian archives and re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er relationships with Australian archival volunteers and, through them, the communities our archives s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