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是一座情感的熔炉 ,熔铸了司马迁丰富的感情 ,曾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在描述、论断等具体内容中灌注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褒扬、敬佩、叹惋、同情、讽刺、憎恶、疑惑、悲愤 ,对之加以考察 ,有助于我们领略《史记》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学者多言《史记》中的人民性思想是司马迁主观思想的体现,这与事实不符。《史记》中的人民性思想,主要源出于三个因素:一是司马迁从维护刘家统治的立场出发,总结陈胜吴广起义的教训,要统治者切莫苛暴,以免造成官逼民反失天下的教训;二是司马迁自身的经历使其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反暴政精神;三是司马迁为使《史记》“成一家之言”,由是以不与圣人同是非的标准来总结历史经验。正是这些因素使《史记》在客观上有了人民性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史记》既非舞台戏剧,也不是戏剧剧本,但读之却常常有一种恍如看戏般的感觉。作者很喜欢在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营造极富戏剧性的情景,从中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人物的语言也极富戏剧性,对于司马迁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戏剧性笔法”。《史记》的成功及司马迁的文学成就有相当一部分应该归功于这种“戏剧性笔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课本里节选的《鸿门宴》一文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在传记人物塑造上较有代表性的一节。文中清楚地描绘了刘邦的圆滑柔韧 ,张良的机智沉着 ,项羽的坦直粗率 ,樊哙的忠诚勇猛 ,项伯的老实迂腐 ,范增的果断急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焦点上 ,各种人物依据各自的利益立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各显本色 ,彼此对照 ,特色表现得格外鲜明。《史记》的这种人物描写特色不仅表现在《鸿门宴》一文中 ,在荆轲刺秦、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文中均有体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 ,与司马迁对各种人的深刻观察和对…  相似文献   

5.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提出的撰写《史记》的一个宗旨。把古往今来的历史贯通起来,从中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是一个创举。它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只就《史记》的若干论述,约略地谈谈司马迁关于历史发展变化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永先同志在《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司马迁是“揭露”“鞭鞑”和“批判”吕后吗?》(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在评价吕后的问题上,对我们的拙著《<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发表于辽宁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益。但为了探讨并弄清问题,我们愿意再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就正于李永先同志。李文认为:“司马迁对吕后这个历史人物是基本肯定的。”我们又重新读了《史记》的《吕太后本纪》《匈奴列传》等有关篇章,对李同志的这一看法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传记体的文学.司马迁创作的这部伟大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列于世界伟大作家之林而无逊色.《史记》以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史学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不过历史上的文人学士对《史记》的认识和评价也并不完全一致,也并非是毫无微词的.东汉时期的班彪、班固父子就曾指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的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持的判断是非的观点或所表现的爱憎态度,是有些“离经叛道”的.其实,这正是司马迁超越同时代作家,思想进步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干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干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史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悲世情怀式的美学韵致。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史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悲世情怀式的美学韵致.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随着对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不断深入,亦不乏专门探讨司马迁伦理观的著述,本文仅就这一专题的研究状况,择其有代表性的意见,综述于下.一种意见认为,司马迁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各种人物和社会问题时,“反映出司马迁抑恶扬善,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进步的伦理观”.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及其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道德意志和毅力,也一直给人以鼓舞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那么司马迁对他们作人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一书中早巳指出,司马迁在人格方面,是追慕孔子的。“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见该书第三章)孔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他正是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他笔下多样各色的历史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或讥刺、或同情,无不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里仅就《李斯列传》从这一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人才学思想是丰富的。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论中,不断阐发他对人才使用的观点。文章以大量篇幅考察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因人成事和因人失事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4.
<正>“折中于夫子”一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在对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论作了较为详尽的历史考察之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并在撰述《史记》时将其作为选择和解释历史材料,说明历史进程、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不但是史学和文学著作,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分析,进行了哲学思考,对历史人物命运的评价可谓精当。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让笔者质疑。笔者认为韩信的死因,不仅来自于他性格上的自负其能,更来自于其“愚信”和不敢担当的“奴仆心态”。  相似文献   

17.
《国语》是司马迁写作《史记》重点依据的一部书,《国语》的史料素材,对《史记》具有史源性价值和意义,这种记言性典籍早出,表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思想、言论的传统,《国语》具有典型的“语”体模式,人物对话有保持“语”体性质的作用,把握并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与精神的真实面貌,其所记不止于“邦国成败,嘉言善语”.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但是一部体大思精、无与伦比的历史名著,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司马迁以其如椽大笔,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三千年来各色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汉代的伟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不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史记》的写作上,就形成了《史记》的辩证艺术。一、历史的“实录”原则与文学的表现方法《史记》首先是历史其次才是文学。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是坚持了“实录”这一根本历史原则的。因为他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来写作《史记》的,他所记叙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史记》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对大量的历史事实“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手法,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侠义之士,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所以,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特别是《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