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国主义,素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在中华民族四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爱国志士。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以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者,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赋予爱国主义崭新的内容,并最终使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0,(37):140-141
中华人民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乃是身为一名中国同胞必须具备的特点,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素养,教导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了解历史,懂得追求和探究中华历史的伟大与传承精神,懂得中国历史具有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整个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1999年 4月 2 5日 ,江泽民总书记写信祝贺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他在贺信中指出 :“全党全社会都应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 ,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 ,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为落实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 ,进行系统、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 ,使他们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激发起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 ,我们应希望出版社之约集体编写了…  相似文献   

4.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炎黄子孙共同崇拜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民族标志。龙崇拜,在我国历史上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影响巨大。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凡是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习俗、节日、建筑、装饰以及神话传说、故事歌谣、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由于它系统地叙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记录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事迹,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兄弟民族在渊源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缔造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伟大祖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因此中华民族,它荟萃了中国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它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运用民族平等原则,研究和处理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史学界持续进行了讨论,取得不小进展,但歧见仍然很多。现归纳为几个方面,择要作一概述。一、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问题在民族关系史研究中,正确理解历史上的中国,是个首要问题,带有根本性质,它影响到对历史上的中国疆域、民族政权、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等问题的见解。多数论者认为,经过儿千年来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中国,应是历史上的中国。凡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包括现己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的人们是中国人,他们的疆土是中国的疆土,他们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理  相似文献   

8.
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京剧进课堂,对于我们山区学生并不是要他们提高到何种程度,关键是要让学生们了解京剧,培养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引领他们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而且,好的剧目中包含了民族艺术、道德观念、传统习俗和历史知识等多方面的价值,是对当代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载体。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大家来认一认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吧。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进而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她的成就之大,影响面之广,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中首屈一指。利用这一优势,我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运用对比方法,用丰富多采的历史成就和史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在中国古代史的开篇第一课上,我本着“领先世界”这一优势,重点向…  相似文献   

11.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依靠教育来培根铸魂、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源自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这一史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时代的任务,其推进有着三重进路,一是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民族历史认同,以唯物史观阐明中华民族的“人民”本质;二是抓住统一延续性的国家发展脉络,以平衡的历史立场明晰“中国”国家性质与疆域变迁;三是激扬历史共融性的共同体建设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多学科协作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大势,而历史在其中起着理解过去、感知现在、激扬未来的关键作用,只有让中华民族历史回应各族人民的根本问题,才能鼓舞中华民族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文化历史责任的主要担当。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视野下变迁与转型的历史,即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历史。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各阶级集团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活动都体现出他们自觉的思想文化诉求,代表着本阶级集团利益的思想文化水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战争,有融合,但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支持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戊戌百年祭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一次次外来侵略把中国打得遍体鳞伤,这是中华民族身上的外伤;而中华民族自身为救国救民所进行的探索,都因流产而留下隐隐作痛的内伤.其中,维新运动因其特有的悲剧性使得这种阵痛更为持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又该怎样去认识他们、纪念他们呢?首先,正当十九世纪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之时,中国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良运动却出现夭折.这并非偶然,当时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扩大资本输出,他们加紧瓜分中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中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让学生不但学习历史更能感悟历史,明白中国奋斗的方向,中国人奋斗的方向,中国中学生奋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讲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  相似文献   

17.
香港小语教材《现代中国语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中华文化教育。教材里介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课文有近30篇,这些课文,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香港少年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对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激发其爱国之心,起到积极作用。二、重视文明礼貌教育。表现在教材里,便是通过  相似文献   

18.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文明战胜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富强的历史,还是一部中华民族学习西方文明、反思传统文明、逐渐形成中华现代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传统道德何以在今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道德活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也活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其葆有生命而存活、发展的根据何在呢?就在民族、中华民族之中。创造并承载文化的主体不仅是阶级,而且还有民族。中华传统道德,是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创造和承载的,同时,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承载的;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特点,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据。全盘西化论和“彻底革命论”否定中华传统道德,就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根据。  相似文献   

20.
田蓓 《辅导员》2012,(18):65-66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可称得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积累这些知识,不仅能让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呢?我的初步认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紧密结合,多种方式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