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辽泽:影响东北南部历史的重要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泽是东北南部特定的地理区域,从史前到清初,一直对东北南部的历史变迁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辽泽是史前时期不同类型文化的界限、统一时期是不同政区的界限、分裂时期是不同政治集团的界限等方面着手分析,从而探寻辽泽影响历史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北两大流域,即南部的辽河流域和北部的松花江流域,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两大流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一直很弱.清朝康熙年间,为了解决黑龙江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清朝政府实施了松辽联运计划,对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清末民初,松辽运河计划不断提出,虽然两者距离时间很长,但可以看作是松辽联运的继续和回声.  相似文献   

3.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文化是多种多样文化要素的融合。它把土著传统、英国殖民历史、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价值观社会的崇尚竞争和艺术的争鸣等融为一体。 一、土著传统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历史悠久,迄今一直充满活力。 毕加索曾对土著人观察和描述世界的能力作过评论,他极为赞赏伊若瓦拉的树皮画,伊若瓦拉是北部地区阿纳姆地冈温古部族集团的礼仪领  相似文献   

6.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是移民史研究的一部新著,作者将关内移民"闯关东"的历史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形成结合起来,通过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结合丰富的史料,在还原"闯关东"历史面貌,分析其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的同时,更深入地探究了其与东北区域文化形成的关系,挖掘了"闯关东"精神及其对当代东北振兴的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东汉初年,匈奴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部匈奴逐渐与汉族融合到一起,北部的匈奴逐渐西迁。造成匈奴南北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内在发展上的问题,又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匈奴贵族之间争夺单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以及鸭绿江沿岸地区。公元前37年,北夫余(其当时的活动区域为今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北部地区)部族首领朱蒙(东明)率领族人南下,初定居于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后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从而建立高句丽国,势力范围已达到长白山西南麓。在这期间曾多次朝贡,所以在文化上一直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囊括在这种影响之中。从文化范畴的服饰文化学的角度,通过中原地区在首服及发式、体服、饰品等三个方面来探寻中原服饰对于高句丽服饰的影响。虽属管中窥豹,但已足见中原文化对于高句丽文化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暂不论故事本身的真实性.现在小学课本已不见踪影.但它仍然以民间传说和众多文艺作品等形式在社会流传,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不利于我国通认识教育或者博雅教育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不利于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利于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秦帝国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秩序的维护:万喜良修长城的行为是作为百姓履行服劳役的义务;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行为是对秩序的破坏.文化创新,不仅包括创造新的作品,而且应该包含对以往作品的整理与清理.文化创新也要符合法的价值序列.秩序是法的基础性价值,秩序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效益、人权等目标的基础.二者良性互动的前提是人权所维护的秩序应该是由良法所确立的秩序.  相似文献   

10.
紫阳县在明、清时代曾有大批外省人因各种原因落户入住.客民的迁入造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了明清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追溯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交融"特点的形成原因.上篇已发表,通过对歌词文本的对比分析来论证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的影响;下篇分别从歌词所反映的地方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内容上,从音乐曲调的相似性上,从歌词的方言特点上,来论证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后期“城人”与“城体制”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城人”即是高句丽各城中的军士。它是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变化和部族化政权体制相作用的必然产物。“城人”是高句丽“城体制”社会结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高句丽山城防御所倚重的最主要力量。通过部族体制组织起来的“城人”使得高句丽后期的各“城”团聚成了一个个难以攻克的军事据点,是“城体制”得以取代五部制成为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其中《海经》和《荒经》有不少涉及到胶东半岛的内容。《海外北经》的后半部分反映了上古时期胶东半岛北部的文化,南部的部族状况则保存在《海外东经》的后半部分,崂山名称的来源便和其中的"劳民国"有关。  相似文献   

13.
哀牢山是哀牢民族的发源地和哀牢文化的中心地。自从建立不韦县以来,移民实边一直以来就是汉族同化哀牢民族的锐利武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火纷飞给哀牢文化以复兴的空间,哀牢民族又一度回归哀牢山区域。唐宋元时期,哀牢山区域均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范围,哀牢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是在哀牢山区域应该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明清时期,当时政府大量移民永昌郡,从北、南、西三面包围哀牢山。哀牢文化在汉族移民文化的南北夹击和中间堵截中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空间,最终消失在汉族移民集体无意识的文革大清洗中。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历史博弈行进到今天,终于定格在作为移民文化中心的顺龙寺所在地——河村。  相似文献   

14.
西周初期,作为东夷部族一支的江国远离东夷的中心地带,没有受反周军事行动所波及,在成王、周公平定东夷叛乱之后,为了安抚夷人,江、黄两部族同时受封于淮河上游为子爵侯国。古江国的属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南部、信阳市平桥区东北部和罗山县北部一带,跨淮河南北,以淮北为主,都城位于淮河北岸。在楚人相继灭亡汉水流域和淮河上中游的诸侯国时,因江国之君与楚国有着姻亲关系.所以得以保全。楚成王死后,楚穆王于公元前623年灭亡江国。  相似文献   

15.
盐城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移民情况有关。新石器时代盐城境内有淮夷部族聚居,他们与中原民族不断接触,到汉代使用一种属于古吴语的方言。永嘉丧乱后,大批北方移民迁入,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相互融合,形成了盐城方言的最初面貌。明代的移民,又使得盐城方言具有了南北方言过渡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紫阳县在明、清时代曾有大批外省人因各种原因落户入住.客民的迁入造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了明、清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追溯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原因.上篇主要从歌词的相同或相似性上来分析论证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乔纳森·拉班的"软城"和"硬城"的理论为出发点,对英国当代作家罗丝·特里梅因的作品《回家的路》的伦敦城市意象进行分析。伦敦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接纳和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而移民带给伦敦新的问题,伦敦也给移民带来新的希望。在互相同化和异化彰显的过程中,作者逐渐清晰地描绘了自己心中的伦敦意象。  相似文献   

18.
<正>一、北疆文化是时代的超越创新发展“北疆”一词具有相当的延展性,它既专指内蒙古,也泛指我国北部超出内蒙古的广大地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整个北部边疆,也可以细化到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部和河套南部,北至外兴安岭以西由漠北向西延伸至阿尔泰山一带。本文涉及的北疆文化地理范围限定在内蒙古。这里地貌复杂,物产丰富,民族众多,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渔猎文化交融互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屯垦移民是中国古代开发边疆、稳定地方的重要治理措施,移民文化亦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以征西将军沐英为先导、以屏蔽蒙番为目标,将跟随西征的将士、家属及其他各色人等迁往洮州。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江淮地区,带来了内地江淮地区的文化,在洮州形成了具有江淮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现了洮州区域文化和江淮文化多元融合的特色,有些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20.
人口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迁移运动。苦聪移民能否"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和谐融入安置区,移民与安置区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以镇沅县苦聪新村的苦聪移民为目标群体,通过分析其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提出促进苦聪移民文化融合的建议,促进原住民族——哈尼族与外来苦聪移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