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志明主编的《(马氏文通)(读本)例释》一书,于2006年11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将礼鸿先生近作《〈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献》1991年第3期),笔者有几点管见,不揣浅陋,写出来向蒋先生和广大读者求教。1.屣《札记》(二十六)引《金瓶梅》第五十回三处用到“屣”字。蒋先生按:“屣字不见于字书,据上文,玳安尽力向书童口里吐了一口唾沫,则屣是唾沫。”今按:屣字不见于历代字书,当是元明时期所造的一个俗字,读作song(从字形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早年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当推1948年出版的《谈艺录》,后来作者对此书逐处加以订益,于1984年出版了《谈艺录(补订本)》,篇幅比原书增加了一倍。周振甫、冀勤编著的《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读本》)便是此书的一本“辅导”读物,对读者读懂此书也是有助的,因此《读本》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本》已毫无缺点。这里仅就《读本》中的一条注释作些探讨,以就正于编著者和广  相似文献   

4.
5.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任先生《〈洛阳新获墓志〉释文补正》一文,文章从俗别字、成语典故、音韵对仗、名与字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洛阳新获墓志》(李献奇、郭引强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的释文错误进行了补正,提出了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笔者读了任先生的文章受益颇丰,兹就任先生文章的一处疏漏,提出我的一得之见,以求教于任先生及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6.
《〈风〉〈骚〉比较新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典范作品,是风骚传统的源头.李金坤的<〈风〉〈骚〉比较新论>将自然生态学引入<风><骚>比较研究,实为创举.对王夫之、朱自清等旧说予以驳正,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7.
何九盈先生在《〈说文〉省声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大徐本《说文解字》的310条省声中有158条不可信。本文依据何九盈先生论述不可信省声的方法,进一步推衍出了不可信的省声22条。文章最后对何九盈先生指出的两条"存而不论"的省声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宾语前置和“动之名”的结构,是《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最早、最系统地提示出来的。关于宾语前置问题,本文结合例子从四个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马氏的“动之名”结构,本文同时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结合今天的看法作了一些观点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姚培谦出身于金山望族,家富藏书,喜读书治学;又尚风雅,广交游,对《宋诗别裁集》之成书贡献巨大。笔者于《〈宋诗别裁集〉编者姚培谦交游考》中曾考证出姚氏相与交游者31人①,后继续爬梳相关文献,于本文中则补考出相与交游者41人、正误5人。此72人中,以江南人士居多,这与江南文人酷嗜雅集唱酬、切磋学问、探讨诗艺的传统有关;而相交者中又半为诗人学者,多主张以经史为本,务实黜虚,这也契合了清前中期崇尚实学的学术思潮,并对《宋诗别裁集》批评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有《宗室世系表》二卷,载于卷七十上、卷七十下。该书在编纂方面有很多缺点,尤其是脱漏很多。本文运用新出土的大量墓志,对于其中脱漏加以补正,并参证他书,详加考证,为唐代文史提供了一份较为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汉语名词时,《马氏文通》中“名字”章,注重汉语的事实,在模仿中又有创新,但也存在机械的模仿,概念过于宽泛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对静字定语的处理,语法学界普遍认为马建忠是完全模仿了拉丁语法。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一方面,马氏明确地将静字定语与偏次关联了起来;另一方面,《文通》中无迹象表明马氏将静字定语与其中心语视为同次。由此可见,马氏在处理静字定语的问题上注意到并有意识地顾及了汉语的实际。《文通》中的“顿”是因语气停顿而表现出的语音节奏单位,不是语法结构单位。另外《文通》中接读代字“其”与指名代字“其”的区分是不必要的,但马建忠能从修辞的角度阐析两者的细微差别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3.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13-16,23
《马氏文通》的“次”在汉语语法史中有重要意义。该文探讨了“次”的性质、范围和来源,“次”与“格”的区别及使用范围,分析了“次”的作用、“次”的矛盾及其原因,指出了它在语法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后期朱荃宰所著的《文通》从文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前人的文体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此书将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联系在一起,是一部系统比较周密的文体学著作。但长期以来,此书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加上作者朱荃宰本人名位不显,收集资料较为困难,至今几无关于该书的研究。本文以《文通》为研究中心,结合其他参考资料(相关史学、文献资料),把该书的整体概况梳理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该书在文体研究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对"其"字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后来的"其"字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疏理《马氏文通》"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氏文通》的"其"字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挖掘马建忠关于"接读代字"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接读代字"的本质可抽象为语义附着。语义附着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读代字"内部不同的性质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熠《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分析声类变化中的“浊音清化”现象可窥宋代音变特点之一二。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挖掘马建忠关于“接读代字”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接读代字”的本质可抽象为语义附着。语义附着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读代字”内部不同的性质和用法。  相似文献   

19.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0.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