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特定的文化语境赋予原文以特定的含义。因此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文化语境入手,探讨了文学作品在翻译中如何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直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意译等翻译方法正确理解并翻译原文,以图准确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2.
归化和异化,并非固定不变的翻译模式或翻译策略。它们与文化、意识形态、文本性质、目标读者息息相关。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翻译,应有机地将归化和异化结合在一起,以异化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蕴,以归化准确再现文本意义。本文以哈萨克谚语翻译问题为例,试析归化与异化原则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件中的很多事情极其微妙且涉及国家利益,所以语句的恰当与否至关重要。在政论文翻译中,译者务必紧跟原文语义和作者思想,将原文语境意准确表达出来,彰显文本“个性”是十分重要的。政论文翻译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方式的多样性;(2)功能对等下的变通性;(3)不断创新的时代性;(4)发扬民族特色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是由面向何种类型的读者决定的。以往的翻译主要以归化翻译为主,但随着越少越多的人学习外语,接触外国文化,读者已能接受许多异化的表达方法。异化翻译更忠实原文,更准确的传达原文意义,能丰富译入语的文化,英译汉的趋势将越来越向异化翻译靠拢。  相似文献   

6.
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它能够使译者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风格、词汇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以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对文章理解上的距离。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和语言得以比较,对确定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强调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而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在其英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与精神。从文言文英译过程出发,阐述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并列举实例分析文言文英译适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彭静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95-97,12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由此造成译者对原文文化理解不够准确或误解,从而产生欠额翻译、漏译或误译。另外,文化缺省还直接关系到译者的翻译策略制定。作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交际主体之一的译者必须思考应该制定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将许多对于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缺省因素合理地传递或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杨宪益夫妇的《儒林外史》英译本将为探讨文化缺省对原文文化理解和译者翻译策略制定的具体影响提供颇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0.
孙霞 《文教资料》2009,(28):46-47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互活动,不同语言含有丰富的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在译入语读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在翻译中,译者借助图式理论,对以上文化典故进行处理,帮助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所传达的真实意图,以达到翻译对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系列和主题展览系列展品的汉英双语介绍性文本为研究对象,使用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研究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策略。在此翻译策略指导下,探索转译、省译、增译三种翻译方法的实际应用。分析发现,转译法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使译文更加流畅,省译法能避免原文累赘,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增译法对原文进行补充说明,准确传达文化信息。推动博物馆展品介绍性文本翻译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思维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相适应,形成汉英双语文本之间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顺应理论视角下,典籍翻译是一个关于语言与文化选择与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译者在典籍翻译活动中要结合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动态变通地选择语言,并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结构客体,采用得体的语用策略,使译文准确自然传达原文文化内涵,体现原文风格的同时顺应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3.
因为文学翻译属于文学范畴,所以文学翻译家们的文学翻译是再次的创造。在文学翻译的创作工作中,它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许多因素。翻译作品时,原文的含义适当不适当,内容准确不准确,语言流利不流利,文化特色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是文学翻译编辑们应该特注重的。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编辑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文化间的“同”使翻译成为可能,“异”则是翻译的难处。要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一致,应该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实际语境作为取舍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充分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译本( David Hawks&John Minford )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探讨了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并提出译者可以用音译/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在充分传达原文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实现中式菜肴英译中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重转化。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一种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只有将原文文化因素在译文中恰当的处理,才能达到准确传达原文思想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喀什导游词的译文,阐述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和导游词翻译时应体现出维吾尔文化的丰富意蕴,以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传承和发扬维吾尔文化。  相似文献   

17.
英汉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使习语的形象意义或隐含意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要求译文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但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较为准确地翻译原文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多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站在言语语言学的角度,从语境、语体及文化因素三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多层面对等现象,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语境直接影响着翻译者理解原文的本意。胡壮麟(1994)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基于这种分类,本文讨论这三种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以期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多个视角出发,使译文更能体现原文语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原文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文化翻译应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服务目的语读者为出发点。依据"功能对等"理论的通俗易懂、传达原文的精神与风格、译文自然流畅以及产生原文相似的结果等原则,对"自梳女"的文化特质翻译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