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百年来,闽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对《厦门音系》、《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台湾闽南方言记略》、《厦门方言研究》等四部作进行述评、比较,展示了百年来闽南方言研究的重要收获,并对新世纪的闽南方言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台湾居民有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四大族群,其中闽客两大族群互动最为密切,尤其是械斗频发。清代台湾开发过程中,闽南人与客家人因官府的"分而治之"战略、经济利益的纠葛和族群气类的差异而时常发生大规模的分类械斗。闽客的械斗给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社会安定及文化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了解清代台湾的闽客械斗,不仅是了解清代台湾历史的重要环节,而且还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当今台湾族群政治。  相似文献   

3.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4.
福建的谱牒自唐代开始编修,宋代以后成为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台湾宗亲回乡寻根谒祖,地方史志的编纂普遍开展,推动当代谱牒文化重新盛行,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当代福建谱牒文化既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有利于促进同宗同族问互帮互助,增进台湾宗亲爱国爱乡的感情,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但它也有消极因素,如为亲者讳、假托始祖、美化先人、牵强附会等不实记载,容易助长对外族的排斥意识,不利于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等。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对编修族谱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政策上加以规范I学术界应主动参与以提高谱牒水平;出版界应严格把关以保证谱牒质量。  相似文献   

5.
序跋是谱牒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在一部谱牒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始,邀请著名学者、政界人士作谱序的风气日益盛行。清代中叶以经世致用闻名于世的封疆大吏陶澍就曾先后为26部族谱作过序。陶澍谱序内容丰富,剖析这些谱序,有利于我们了解陶谢的谱学思想并认识其谱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序跋是谱牒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往往在一部谱牒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始 ,邀请著名学者、政界人士作谱序的风气日益盛行。清代中叶以经世致用闻名于世的封疆大吏陶澍就曾先后为26部族谱作过序。陶澍谱序内容丰富 ,剖析这些谱序有利于我们了解陶澍的谱学思想并认识其谱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谱牒类专著在古典目录中大部分时间归属于史部,虽其归属于史部,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其名称却一直在变化着。到了清代谱录类被划归于子部,其本身却不具有谱牒的基本内涵,真正的谱牒类专著反归于子部类书类。谱牒类专著本身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历史上士族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其本身的分类和类下所含书目的变化对研究士族在历史上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外地人的消极因素。总体看来,闽台宗亲文化在清代台湾开发前期积极作用明显,而在后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通过移民传承的闽台宗亲文化,是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东盟国家华人华侨谱牒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在地化理论基本分析框架“特殊性空间”、“寻找基本教义”、“存心怀旧”和“在地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盟国家华人华侨通过谱牒这一重要载体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将谱牒文化嵌入到东盟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传统中,对谱牒文化进行文化再生产,中国的谱牒文化与东盟国家实现和合共生。中国-东盟谱牒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延续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谱牒是宗族群体的生活实录。迁自黄河流域的潮州先民,以其鲜明的变动性著称。故此,一部部潮汕旧谱牒,便是一部部生动的,也是原始的宗族迁徙史。本文通过翻阅现仍收藏于潮汕民间的旧存谱牒,试图归纳出其鲜活的地方文化特色,阐明其研究利用价值。同时,也指出谱牒的局限性,以提醒研究者对谱牒“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间信仰中“客家义民信仰”的性质曾在台湾学界引发论战,占人数优势的闽南籍学者宣称台湾客家义民信仰是“孤魂野鬼”,使台湾客家籍学者与客家义民庙方相当反感,究其因,还是跟数百年来两方言族群间“历史心结”有关。其实此民间信仰性质,仍须回到清代社会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清代台湾客家与闽南两籍仕绅对台湾客家义民信仰论述认知有异,而这又与清代“台湾闽客械斗”风气有关。另外在台湾客家义民信仰中,台湾北部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与苗栗县城的苗栗义民庙为同时兴建,是北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数间义民庙。但因前庙香火极为鼎盛,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较多,所以对清代该庙两百余年间的“自我论述”与“他人论述”的历史叙述做一探讨,以观察清代台湾客闽族群关系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闽南籍移民后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不亚于原乡,这除与提倡勤奋读书、造就人才的社会风尚相关外,还与台湾经济的增长和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主导下的功名驱动、闽南移民及其后代到台湾任教、文化素养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今日占台湾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14.
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文化迥异的闽南人与客家人面对荆棘载途的环境,为了互利共赢双方存在诸多合作。具体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陈述:第一,闽客合作,包括拓垦过程中二者在土地开发、民俗文化、社会治安方面的合作;第二,闽客融合,闽客的互动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福佬客"。清代台湾拓垦中闽客的合作与融合现象是符合族群融合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有关清代台湾中部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民俗等方面的资料总集,但该书存在较多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再进行一番校勘。  相似文献   

16.
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等闽南语方言区。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伯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作简短表演。在36岁这个新生代的群体中将闽南文化的精华不断发展与创新,不断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台湾民间舞蹈称为“艺阵”,以源于闽南的福佬系民间艺阵舞蹈为主体,历经数百年的演化发展,不仅保存闽南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也呈现出台湾本土的风貌。文章介绍台湾福佬系民间艺阵舞蹈的源流、分类、区划与传承概况,并探讨其蕴涵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闽南地区的客家人是福建客家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漳州。从闽台关系史的角度说,研究闽台客家离不开对漳州客家人的探讨。台湾地区《张氏族谱》是清代漳州客家人移往台湾地区的一个案例。这支张氏从清朝初年就开始移往台湾地区,经历了诸多艰难曲折。一份难得的族谱资料就是一幅珍稀的历史画卷。这份族谱从具体而微的视角呈现了清代闽南客家人渡往台湾地区的历史细节,以及他们与闽南人的某些不同文化特质。从史料学的角度说,进一步收集、整理、解读珍稀的客家族谱并做好对接工作,对于深化两岸客家研究,夯实学术研究的史料基础,仍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谱牒是人类对其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谱牒的编撰形成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以《世本》为代表的先秦谱牒,为正史编纂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谱牒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堪称家族历史的全面记录,其缺欠是女性资料较少登载。谱牒修纂的流弊是在追溯远祖世系时多攀附名贵,但亦存在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证、重事实、断自可见之世的成熟之作,这是中国古代谱牒史上的主要流派。对各种谱牒须加以分辨,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至今存留于世数量巨大的各类谱牒,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三大文献体系之一,谱牒保存了其他任何文献都没有记载的珍贵史料,堪称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  相似文献   

20.
布袋戏是台湾流传已久的一项民族文化,在闽南,或者是一些流行闽南文化的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精美玲珑的木偶戏向来不缺少喜爱它的观众.尤其是在祖辈、父辈那些个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木偶戏成了一种最为普及的戏曲样式,可谓是街知巷闻.本文对布袋戏的发展现状予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