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那一轮明月.是从《诗经·陈风·月出》篇升起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它圆在汉魏六朝的城郭之上.在刘宋谢庄的《月赋》、齐梁沈约的《八咏诗·登台望秋月》、  相似文献   

3.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  相似文献   

4.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5.
上古先民在创造汉字“月”的时候,已经象形地仿真了月亮,随之文学艺术生动地仿美了月亮。《诗经·陈风·月出》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以月起兴,表现美貌女子的行为情思,月美人美,相互映衬。屈原被谗害而流放江南,作《涉江》,描述自己“年既老而不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相似文献   

6.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7.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  相似文献   

8.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  相似文献   

9.
月亮,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它情有独钟。有人把月亮比作美人,而思念万端。《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儿皎洁呀,美人多俊俏啊。慢慢地走动,姿态多窈窕啊,想念她我心焦啊!)有人把月亮当作知己,而结游永远。李白《月下蚀酌(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记结无  相似文献   

10.
《月出》为《诗经·陈风》的第八首民歌。首末三章,全文如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劉兮。舒忧受兮,劳心搔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悄兮。 关于这首诗的题旨,解诗之家,自来说法纷纭。毛诗《序》的作者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悦)美色焉。”郑《笺》对毛《序》此解虽未予阐发,然自其《笺》文可知并无异义。孔颖达《毛诗正义》则极力附和毛诗《序》之说,谓“人于德色不  相似文献   

11.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诗经·月出》一轮皎月从诗经里照射出澄澈、美丽的光芒,从此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敏感的心弦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转拔响,一切欢欣愉快、生死别离、忧患得失都假月相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胡月寂寂,霜月清清,山月苍苍,诗人们借月的绰约、柔媚、凄婉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12.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宇虹 《阅读与鉴赏》2006,(10):21-22,28
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  相似文献   

14.
正自打第一眼见到泽阳,就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诗意美的男孩。齐齐的刘海,圆圆的眼镜,散发着一种温厚的气息。他时而笑语连连,时而无语默默;时而跳脱,仿佛规矩容不下他,时而宁静,好像能与一切握手言和。他的言与行,都若有若无地透着诗的气息,或宁静,或躁动,却是那么好,那么美。泽阳对古典诗词有很深的了解。有一回语文讲评,我让学生们竞答含"月"字的诗句。当泽阳不紧不慢地将《诗经·陈风》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句  相似文献   

15.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7.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②)第三单元的《赤壁赋》中,课文注解把“诵明月之诗”解释为“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很显然,作注者认为这里的“明月之诗”特指《诗经》中的该章节。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9.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一册《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注云:“三百廛(chán):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gūn)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课文的注释显然是秉承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如《传》义,则三百廛为三百夫之田,其数太多。且一章言廛,二章言亿,三章言囷,义亦不论。疑《传》非义也。《广雅·释诂》:稛、繶、缠,并训束。然则三百廛兮,三百缠也。三百亿兮,三百繶也。三百囷兮,三百稛也。其实皆三百束也。《说文·又部》‘秉,禾束也。’然则三百束者,三百秉也。……”对俞先生的这种讲法,笔者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