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最近一段时间来,“园本课程”一词在幼教界颇为流行。许多教师以为提倡“园本课程”就是“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于是,很多幼儿园打算开发“园本课程”。一时间,关心“园本课程”的人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邢春 《现代教学》2014,(5):25-26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可归纳为“一本二分三自”模式。“一本”就是“以校为本”的发展策略,“二分”就是“分层培养、分类激励”的培训机制,“三自”就是“自主认识、自主发展、自主提升”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本”、“说散本”的每一回都有入话,皆用一诗、或一词、或一曲入话(第一回除外)。“词话本”文本是有说有唱、韵散杂糅的,其立意是以说教、有趣味、有吸引力为主的,总体风格是俗中带雅。“说散本”是较文人化的本子,其文本中韵语减少了,说教的东西减少了,总体风格相对趋于雅化,其只有9回的入话与“词话本”相同,等于“说散本”把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词话本”入话有鲜明的说教色彩,从而突出了小说的说教主题;“说散本”入话说教色彩的淡化,说教主题边缘化;从思想内容、风格情调等方面看,“词话本”中的入话也有与正文相脱节的,但并不多,只有几回而已,而“说散本”的入话多半是与正文不合的。  相似文献   

4.
二本分数考取“一本”院校,一本分数就读“二本”大学,这符合逻辑吗?其实,每年这种案例还真的不少,要相信“Nothing is impossble”,换一种思路,一切便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按“一纲多本”精神,规划的义务教育教材今年已有四套正式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一套(简称“人教社本”六·三制1990年版);四川省教委与西南师范大学合编一套(简称“四川本”.六·三制,1989年版);北京师范大学编一套(简称“北师大本”.  相似文献   

7.
范金豹 《教书育人》2004,(10):29-29
“校本”是“以学校为本”的简称,是个新生事物。“效本”一词纯属我个人杜撰,意为“以实效为本”,因为从“校本”培训活动的本意来说,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追求“效本”。  相似文献   

8.
在2009年第4期刊载了《二本牛校,欲与一本试比高》一文,讲的是部分二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高堪与一本叫板。本期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言之”,讲的是部分一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低甘与二本俯首。也就是说,有些一本院校“心甘情愿”地降尊纡责,专门留出部分招生名额在二本线上“招兵纳将”。  相似文献   

9.
当“生本”一词映人我的眼帘时,我内心充满了困惑:生本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当我一页页品读“生本”时,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生命为本!读着读着,“生本”二字逐渐放大,一些关键词跃然心上:  相似文献   

10.
“《花木兰》五元钱一本,谁来买呀?”“《时代广场的蟋蟀》七元钱一本,买一本送一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来买呀!”  相似文献   

11.
周俊 《考试周刊》2023,(9):10-13
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各学段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方向,随着生本课堂这一理念的提出,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不过在“生本课堂”这一理念中,“生”主要代表的是学生这一群体,提倡课堂以群体学生为本,以符号化、抽象化的学生为本,侧面体现出课堂仍然缺少对学生这一性格迥异的鲜活生命缺少密切关注。大数据时代到来,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出现变化,“自本课堂”这一理念的出现,进一步对“生本课堂”理念进行了升华,怎样在大数据背景下将“自本课堂”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成为各初中学校关注的焦点,也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文章主要以大数据时代为切入点,分析了“自本课堂”的内涵,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自本课堂”的实践路径展开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的一般演出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因此有“末本”(男角主唱的剧本)、“旦本”(女角主唱的剧本)之分。翻开关汉卿的剧作集,就会发现“旦本”多于“末本”,在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中,“旦本”就有十二种之多。而这些“旦本”戏大部分反映的又是妇女的遭遇,可见关汉卿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另一方面,沈先生又用他如椽之笔写出湘西这本“大书”。因而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俨如展开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4.
编辑大鉴: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省编本(1991年版)和人教社本(1986年版)均选了叶剑英同志的《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一诗,可是两家对此诗所作的“提示”和“注释”大相径庭。如诗的第2句“忍将奇迹作奇功”,照省编本的“提示”理解,大意应是:方志敏同志为革命创下了“奇迹”,立下了“奇功”,他却“不忍”居功。但是,不管从句意或联系时代背景都难得出这一解释。此句按人教社本注释作“反语”理解,则似文从字顺,与上句“血染”二字一脉相承。又如“南朝”与“一叶枫”注释,虽然文天祥是南宋人,但人教社本把“南朝”作“南宋小朝  相似文献   

15.
“王思任评本《西厢记》”疑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不少曲学论著在提及《西厢记》版本时都提到有一种“王思任评本”,但论者又都从未见过这一评本。本文以为,所谓“王思任评本”并不存在,王思任尝为《三先生合评本北西厢》(集汤显祖、李贽、徐渭三人评语之本)作过一篇短序,因此书流传不广,后人以讹传讹,王思任“作序”本竟成为王思任“评本”了。  相似文献   

16.
行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上,思考、实践、研究,探索高效课堂实践模式——“133生本课堂”,下面就此谈谈实践感悟。 一、“133生本课堂”认识探微 “133生本课堂”内涵。“133生本课堂”是在改变“鸠占鹊巢”、以教代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用叶圣陶“五本”理论指导作文教学李嘉祥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大师。他呕心沥血凡70余年所构建而成的“以学生为本位”、“以生活为本源”、“以实践为本体”、“以习惯为本旨”和“以工具为本质”的语文教育“五本”理论,极其深刻地...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校督导评估报告中督导团给学生们的一封信,以“尊重与共勉”为主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精神。对照英国的督导评估,笔者认为,我国学校综合性督导评估的一个重要改进策略就是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来说,要强化“生本”评估目标,突显“生本”评估指标,采用“生本”评估方法,多点“生本”评估反馈。  相似文献   

19.
生本课堂就是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教学形态。构建生本课堂如同打造《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学生是“食客”,教师则是“厨师”。要构建“色香味”俱佳的生本课堂,需要“厨师”了解“食客”,选好“食材”,精心“烹饪”。一、待“食客”上心。确定生本教学目标一堂好的生本课,首先要看它能否满足“食客”的口味。否则,烹饪的纵然是山珍海味,也是浪费。因此,摸透学情尤为重要。只有了解“食客”的所需所求,才能恰如其分地拟定“菜谱”,即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二分”经清末学者梁启超把每天读的书分为精读与泛读两大类。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