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一首我国古代有名的民歌。《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撰写的《魏晋南北朝文  相似文献   

2.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同学们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对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直率、朴素、刚健的风格和其中描绘的战争生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再和同学们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同学们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对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直率、朴素、刚健的风格和其中描绘的战争生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再和同学们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木兰诗》一课对“策勋十二转”一句作了如下注释:“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木兰诗》一课属传统教材,笔者查阅了解放以来的各种版本,这句话的注解都是一致的。其实,编者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有误的。 《木兰诗》反映的是北朝时的社会生活。查《魏书》、《南齐书》、《北史》、《周书》等史籍中有关军制史可知,西魏北周创建府兵制,籍民为兵,彻底改革了北魏以来由鲜卑部落兵为主的世兵制。武装力量分中军,州郡兵,乡兵,镇戍兵;其中中军是野战军,镇戍军是边防军,乡兵、州郡兵既是地方军又是战略预备部队。平时为农,战时携带马匹、兵器、军粮,开赴前线,或负责本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长诗之圣",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作为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很早便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并成为精讲篇目之一。但课本对其中一段诗句的  相似文献   

9.
北朝民歌《木兰诗》历来为人们所传唱,对于它的社会意识和思想意识历来众说纷纭。许多学者及评论家都更多地认为《木兰诗》是一部戏剧作品。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探索《木兰诗》的悲剧意识,辅之以历史、民情、生活等方面的考察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王锐 《现代语文》2006,(1):20-21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自诞生起便广为流传,后世作家一再把这一故事写成戏剧、小说,木兰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历代的诗论家对《木兰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推为乐府中千古杰作,它和《孔雀东南飞》共称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所叙故事当起于北朝,并在当时形成诗歌的原形,后来流传至南方,又经南朝人和唐人润饰,遂成为今天的《木兰诗》。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产生于北朝时期的优秀民歌,《木兰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本文即以民族融合作为切入点,从融合的生活内容、融合的人物形象、融合的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木兰诗》进行深入读解。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是一篇著名的乐府民歌."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范文兰《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522页)《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一)对《木兰诗》一些问题的争论,历来很多.一、关于木兰其人的问题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并无确切的史料可作依据.对木兰的籍贯,有各种说法.有的说  相似文献   

13.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被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一类。关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多年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大都肯定它是产生于北朝后期的民歌。其理由之一是,据郭茂倩所述,这首诗最早著录于陈朝僧人智匠的《古今乐录》一书。《古今乐录》撰成于陈充大二年(公元  相似文献   

14.
王姣敏 《课外阅读》2010,(7):126-127
北朝民歌《木兰诗》跨越千年时空为历代人们所喜爱,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其审美价值的探索上显得作为颇为有限,本文引进“接受美学”这个概念,将《木兰诗》的演变史引入课堂,将文艺批评理论的最新发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寻求教学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系北朝民歌,最早著录于南朝梁、陈间智匠所撰之《古今乐录》,后被收入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中。本两首,流行的是第一首。它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因此,凡读古诗者,无不读《木兰诗》!凡读《木兰诗》者,无不为其震憾人心的力量所折服。但《木兰诗》中也有一些长期被误解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写出来,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写木兰从军归来、恢复女妆的情景时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那么,什么是"花黄"呢?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北朝乐府民歌的杰作《木兰诗》,一直被中学语课本所采用。它的内容较好理解,没有歧义,但课本对诗歌的末段两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注解,我却总有些迷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北朝民歌《木兰诗》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流传千古的故事中感受木兰传奇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十二"大部分资料都认为是非确指,多年的意思。课改后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也仍然沿用着这样的注释:"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到底这里的  相似文献   

20.
张志国 《阅读与鉴赏》2010,(4):40-40,34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