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史参》开辟“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已非一日,与其他栏目相映生辉,使《中史参》的“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表现得更充分。将某一栏目,尤其是“商榷与正误”栏目编成专辑,并不辞烦难按课本顺序编排,编辑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就像《中史参》的名声一样昭然于世。在2000年第6期中收有我6条“商榷与正误”,这让我始料不及,获悉后又有点受宠若惊。实事求是地讲,本人教学多年,教学之余,笔耕不断,其间在他刊形成铅字的也有多篇,惟独没有叩开咱《中史参》的大门,往《中史参》投寄“商榷与正误”条目时…  相似文献   

2.
捧读 2 0 0 0年第 6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说实话 ,我真是感慨良多。感慨之一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老师们的大手笔的确不同凡响。记得去年的 7、8、9三期《中史参》杂志在“教材谈从”栏目中 ,连续发表了黄安年先生的大作 :《评人教社〈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而今年的 6、7两期 ,他们又推出以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为作者群的《商榷与正误》专辑。无论是去年发表黄先生的大作 ,还是今年推出《商榷与正误》专辑 ,窃以为 ,《中史参》的目的 ,均绝非出于沽名钓誉之短视 ;着眼于中…  相似文献   

3.
贵刊的“教材谈丛”、“商榷与正误”及其他栏目办得很有特点 ,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帮助极大。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 ,我衷心地说声 :谢谢 !我之所以写商榷与正误的文章 ,是因为我觉得求真乃是学史者第一追求。古有良史 ,有真笔 ,有素心 ,今人更当以求真为己任《商榷与正误》:求真乃是学史者第一追求@周凯江$苏淮阴县淮海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4.
我对《中史参》所办的“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栏目总体看法是进步大,已经有历史刊物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味道了。今年第6、7期以专刊形式刊出“商榷与正误”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明证。几年前,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而很少被刊用(可能是我的文章有问题)。我写“商榷与正误”栏目的文章,一是尊重历史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二是提倡争鸣,反对迷信权威。思想观念这个东西应该是自由的,人家有想法,即使不成熟也应该让他说出来,或许这对社会更有利。创新,关键是观念的创新,没有观念的创新,其他创新就无从谈起。三是使作为高考依据的教材更严谨、更…  相似文献   

5.
我对贵刊的“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栏目 ,十分喜爱。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为我们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广泛学习和交流的园地。“教材谈丛”栏目 ,注重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 ;“商榷与正误”注重从知识点上进行深层次挖掘 ,澄清了许多知识盲点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我们的教学、教研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商榷与正误》:澄清了许多知识盲点@田琦漪$宁夏化工厂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6.
盼望着,盼望着,历时五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终有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了,把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即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纪年,沿袭已久的旧说(我国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因而可以放弃了。这不仅是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一件大事!我倍感欣慰,我的第一感觉是:历史老师应把这一成果立即告诉给学生!说起历史教材,自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7、8期推出“商榷与正误”专辑后,一时间引起了大讨论。笔者拜读近期媒体讨论文章后,如鲠在喉,过多的清谈对一线老师无益,老师们最关心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今年第6、7两期的《商榷与正误》专辑,发表了多位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的文章(包括本人几年前寄的一篇拙作),使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一篇一篇研读,觉得每篇文章均甚有道理,也进一步感到《中史参》确实具有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及实用性的特色。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是由多位名家和权威花了很大的心血编撰起来的,有很多特点和长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和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所谓“钻研”,除了要“吃透”教材外,还要有一种“不惟上,不…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张思老师:你好!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经常与与的学生们一起读你们的学生版《读写天地》。其中的一个栏目叫“有意思作文”,这是学生们每期必读的一个栏目.我每期也读了该栏目的大部分文章。我们的共同感觉是,这个栏目的文章的确有意思。  相似文献   

9.
看了贵刊第 7~ 8两期所刊登的对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质疑和正误 ,我深感佩服。既佩服撰稿指点教材的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事们 ,更佩服贵编辑部的领导和老师 ,不惟上 ,不惟书 ,不畏权威 ,惟从实 ,惟认理。这需要多么大的胆略和气魄呀 !历史教学刊物中有《中史参》是中国中学历史教师之大幸 ,更是中国中学教育之大幸 !《商榷与正误》:不惟上,不惟书,不畏权威,惟从实,惟认理@于友波$山东文登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忠实读者 ,从 1 987年至今从未间断 ,中学时代她是我的良师益友 ,从教后成为我的得力助手。每册到手必先读之而后快 ,尤其是《中史参》2 0 0 0年第 6、7、8三期连续刊登的“商榷与正误” ,道出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心声。我为《中史参》叫板权威机构的勇气而振奋 ,为《中史参》坚持科学与理性的精神而欢呼 ,同时令我欣慰的是 ,“商榷与正误”为我洗刷了多年来的“耻辱”。这事还得从 1 993年谈起。 1 993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 ,首先接触的是所谓“高中历史新教材”( 1 992年 1 1月第 1版 )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势必…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感觉她所辟栏目中的“教材谈丛”和“商榷与正误”等,正在将历史教研的开放导向更深广处,进而激发活跃了的历史教学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她开辟了一个教与研的新天地,让我们寄希望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因为“教材谈丛”和“商榷与正误”等栏目,针对教材、教学和教研,大胆开放搞活,兼听则明,恰到好处,人心所向。本人的教研论文《高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知识体系和思维程序》有幸载于“教材谈丛”栏目,回顾拙文的写作,动因有二。首先,是想冲破历史教学“死”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尽其所能地让历史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六月下旬的西安骄阳似火。刚刚结束了高三最后一轮复习的我拿起还散发着淡淡油墨味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 0 0 0年第 6期 ,读着卷首上的《〈商榷与正误〉 :敬告读者》 ,深深被它的内容和提示所吸引 ,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我用了 7天时间 ,对着教材 ,拜读了专辑上《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的 1 4 9个问题和《中国古代史》(选修 )的 72个问题 ,茅塞顿开 ,获益匪浅。主要感受如下 :一、《商榷与正误》专辑 ,帮我解开了多年教学中的很多疑虑和困惑 ,拨开了笼罩在头脑中的阴霾 ,真有相见恨晚 ,和“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你们敢…  相似文献   

13.
近期拜读《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0期《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颇有感触。文章编在"美学老师说语文"栏目中,这个栏目从2012年第4期开始设置,是个"不定期专栏"。任为新老师引领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确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是,笔者想就《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中的几个问题,做点商榷,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编往读来     
编辑部的老师们:你们好!我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贵刊众多精彩的栏目形式中,"话题作文三重奏"板块无疑是我最感兴趣和看好的,这个栏目主要刊登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就同一话题的文章。由于每个阶段的作者在人生阅历、观  相似文献   

15.
看完了 2 0 0 0年第 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教师们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商榷与正误”有一些想法 ,想就教于同事们和教材的编写人员。第一 ,杂志上刊出的中学教师对于中学历史教材的商榷 ,表见了教师的勤于探索和敬业精神 ,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正误和富于启发性的观点 ,我感到我从中获益非浅。但是 ,恕我直言 ,也有相当一部分问题 (应该说是一小部分 )没有什么意义 ,或者说不成其为问题。如果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一些 ,知识面要广一些 ,观点和价值更新颖和开放一些 ,很多问题和商榷也许是没有必要提出来的。我不免有一些淡淡的忧虑 ,感到一些教师…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发表了《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一文,认为这道试题的设计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考查的效果也不够理想。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关注。赞同者有之,提出商榷者也有之,如王俊伟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发表了《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一篇文章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我想,这是每一个作者所乐见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教海拾贝”栏目中篇名为《拾起一片片贝壳》的文章,举到了一个“瘦身与增肥”的课例。笔者认为在该文中,作者黄老师描述概念时犯了科学性错误,现提出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教海拾贝”栏目中篇名为《拾起一片片贝壳》的文章,举到了一个“瘦身与增肥”的课例。笔者认为在该文中,作者黄老师描述概念时犯了科学性错误,现提出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