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历史起源之一是对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最初实践经验的思考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改革的初步尝试。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就提出、探讨了将苏联计划经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样一个历史课题。在实践中,中共提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性与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三个主体与三个补充相结合等一系列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源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与批判,50年代初步形成,新时期又进一步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到建基作用。当前考察陈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不仅可以纪念他诞辰100周年,而且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快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从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济模式为借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其中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是苏联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经济学家,<新经济学>是他的代表作.该书结合苏联工业化的实际论述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定义、方法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价值规律在过渡时期的作用,为过渡时期的经济研究提供了不少思想资料."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便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如今已走过了62年,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制度也在这62年逐渐成熟,并在今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形成这一理论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其中有过徘徊、倒退、甚至走入歧途.这一正确理论是几代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本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进行粗浅梳理.  相似文献   

6.
勿庸置疑,自由乃是人们今天所持有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本文将从哈耶克的经济伦理思想来展示自由重要性。首先,阐述了自由对于世界发展的有利之面,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正是由自由所激发的巨大能量所推动的。其次,分析了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反面印证了自由的重要性。最后,对上述分析了作了几点反思,以寻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7.
论八大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深化及其历史局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选择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党的八大在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进行再认识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首先是对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反思和探索,即对农轻重关系、积累与消费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对外经济关系进行再认识;其次是对经济体制的反思和探索,即对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党提出并实施了不少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和政策,但由于四个历史条件的局限,八大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潘坤 《时代教育》2012,(7):1-2,4
从十月革命到1922年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一党执政的政党制度形成的主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俄国的政治传统、阶级基础、文化状态、经济模式以及内忧外患的处境是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而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有关国家、政党理论阐述的转变又将其进一步巩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反思苏联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无疑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民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内容和主要成份。当代世界任何国家社会现代化进程,经济现代化都一直占据首要位置。对于像中国这样在经济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现代化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改革旧的传统的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已是全国人民的共识。 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建国初期我们照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旧模式,搞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点是中央高度集权,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社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后,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销量不断下滑和微观经济活力不断丧失的问题,俄罗斯对本国的经济体制作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计划经济的固有缺陷是由于其自身体制造成,不能在自身原有的体制框架内克服,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就由此成为制度模式根本转变的经济转型。本文将对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作简要的分析,并力求从经济学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的影响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维面具体论析了毛泽东对于苏联经济模式的初步突破和对于中国式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的主要认识成果,指出这种突破和探索的根本意义在于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神化和确立走自主发展的中国式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昭示了现代化模式本身的辩证发展观,即社会主义现代模式的结构和功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章通过对苏联模式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两种体制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改革方式,最后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大致原因及理论与现实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对苏联史学的学习、借鉴、批判、反思的过程曲折前进的.从1949年以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个时期: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前,是全面学习苏联史学的时期,中国史家大量介绍和全面引进了苏联史学的成果;1956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苏联史学在中国逐渐被冷落、被摒弃、被批判的时期,两国史学的交流进入低潮;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进入了对苏联史学的反思时期,中国史家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史学,史学之间的交流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4.
1930年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到苏联旅行,写下了许多游记。这些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加上理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知识分子对苏联态度的很好的视角。他们震惊于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新国家制度,并在民族主义的塑求下,要求借鉴苏联的某些经验。但他们反对中国的共产革命,认为照搬苏联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经济很落后的状况下艰难起步的,没有工业化的实践和经验,又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因此,毛泽东在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就只得借鉴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对苏联模式毛泽东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并结合中国国情作了相应的调整,实现了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伴随着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计划化的推进使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断了。这种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出现,割裂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联系,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过早消亡的深层次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运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基于经典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思想,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采用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当时重工业战略选择对计划经济的需要,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计划离不开市场.市场也离不开计划,但二者不是半斤对八两.各自调节的范围和程度更不是平分秋色和一成不变的。一般地说.计划侧重于宏观,从整体上把握国民经济的运行;市场则侧重于微观,侧重于单个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如果说整个国民经济是一张大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为何选择市场经济的文章,试图说明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是一个错误。然而笔者认为,建国初期的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战略需要。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采用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以及中国当时重工业战略选择对计划经济的需要等,所以在当时中国选择计划经济有其历史的内在逻辑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学校管理学理论基础》是1982年由苏联教育科学院编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一本教育新著。作者M·康达柯夫是苏联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的苏联理论家。从五十年代起,他就从事学校管理理论的研究,1954年,著有《区、市国民教育局的计划工作》一书;1955年,他与B·德米特里耶夫等合著有《十年制普及教育的组织与计划工作》;1960年主编了《学校和长日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