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ICT产业专利为数据基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2487家企业的专利引用网络,从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两个维度探究专利引用网络结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剖析联系强度这一关系要素在知识流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吸收广度和知识吸收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广度和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联系强度正向调节知识吸收深度与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对知识吸收广度、知识扩散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预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基于早期施引文献与科学论文的知识关联对科学论文扩散效果进行预测,有助于从价值反馈角度前瞻性识别高影响力学术论文,为科研人员建立科学研究成果早期学术影响力评估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测度早期施引文献与目标科学论文在主题、期刊和作者3个层面的关联程度,采用线性回归与负二项回归模型,挖掘3种类型的知识关联度与目标科学论文扩散效果(即扩散速度、广度和强度)的内在关联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科学论文的扩散效果进行预测,剖析3类知识关联特征在预测任务中的重要性排序。[结果/结论]神经科学领域的实证分析显示,主题关联与目标科学论文的扩散速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扩散广度和扩散强度呈倒U型关系;期刊关联会抑制目标科学论文的扩散速度,但能够正向影响其扩散强度与扩散广度;作者关联仅对扩散强度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基于主题关联与期刊关联可以实现对科学论文扩散速度的有效预测,但难以预测扩散广度和扩散强度。随机森林模型在扩散速度预测中性能最佳,主题关联特征的重要性高于期刊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技术创新吸收利用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被采纳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桥梁,其特征对采纳效果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证明,知识的来源特征作为一种便捷的价值呈现方式,会对受众的注意力分配与信息筛选过程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从科学到技术这一跨界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有何表现,仍待探究。[方法/过程]本研究从专利引用论文的视角探究技术对科学知识的采纳,构建1800—2018年全领域专利引用论文的数据集,测度科学知识的来源特征,分析其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构建回归数据集,使用回归模型,探究来源特征对采纳强度、采纳速度、采纳广度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显示:(1)科技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创新活动更加精细化,科学知识被技术采纳的速度提升,但广度与强度降低;(2)科学知识来源特征显著影响采纳效果,来自更高影响力生产者与传播者的科学知识,效果更好;(3)科学知识的技术采纳过程具有明显的学科领域差异,实践性较强的领域科学知识利用虽然更多、更迅速,但这些知识往往不能产生较强的技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邱均平  瞿辉  罗力 《情报科学》2012,(4):481-485,491
在对知识扩散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应用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基于期刊引证关系的学科知识扩散广度、强度以及速度等指标的内涵与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三者的计量公式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以图书馆、情报、档案学为例,对其知识扩散广度、扩散强度和扩散速度知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期刊知识扩散指标是一个能够广泛应用在科学评价、产业研究、技术创新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收集20所中国纺织高校1985—2021年发明专利,深入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情况与发明专利转化绩效间关系。研究结论发现:首先,中国纺织高校产学研联合专利申请与专利转化均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但是转化专利占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的比例较低;其次,高校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负向作用于整体专利转化数量,而合作多元度则对专利转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再次,高校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对其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存在显著倒U型影响,但产学研合作多元度对其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转化数量与其转化专利自身产学研合作广度、深度与多元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雪 《情报探索》2024,(2):129-134
[目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扩散的路径研究是掌握知识发展动向、把握新机遇的重要途径。摸清知识扩散的规律与机制,有助于准确预测知识扩散的未来动向,推动知识的共享与发展。[方法/过程]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源近五年的图情学科研究型文献为例,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结合SATI分析软件,从知识扩散的广度、速度、强度三个指标,以及知识扩散的主题演化方面,比较分析我国图情学者在国际和国内平台的知识扩散特征差异。[结果/结论]国内和国外图情学科的知识扩散广度在逐渐增加,但国外的增速更加明显;国内图情学科的知识扩散速度明显高于国外;国内向本学科的知识渗透率最高,在50%以上,国外更多渗透于其他学科,且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在逐年加深。  相似文献   

7.
将专利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作为知识流动的研究途径。首先,从专利文献前引和后引的角度入手,建立分别代表科学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前沿知识的数据集;然后,运用共被引聚类法建立基于技术领域主题的知识流动链条;最后,基于科学知识吸收时间和技术知识扩散时间两个维度,构建技术领域主题的知识流动时间模型,以期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技术领域主题的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并对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理论,以生物制药行业228家企业自2005到2015年的专利数据和SCI论文发表数据为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深度以及科学能力对其成为行业关键研发者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与其成为关键研发者之间为倒U型关系;而科学能力对这一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科学能力削弱了技术知识基础广度、深度与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内容层面研究了多代专利技术的知识遗传。首先通过文献引用关系界定知识遗传的概念,然后提出知识遗传强度的测度指标,探测科学知识对于技术知识遗传的影响。最后通过设计检索式,在德温特数据库中采集了2013—2016年纳米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实验。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两代之间的技术知识遗传还是隔代之间的技术知识遗传,包含科学知识的专利文献所携带的技术知识更容易被下一代专利所引用吸收,即科学知识对于技术知识的遗传产生了一定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小莉  马娜  王学昭 《软科学》2024,(3):85-92+122
分析2012—2021年工程、农业、能源、环境和医药5个领域464家我国企业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发表的45486篇中文论文的合作特征。对企业合作模式提出三级分类体系,并提出知识转移视角的企业基础研究成效评价方法,对企业发表论文的不同合作模式的知识转移成效做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发表于工程和能源领域的知识转移成效优于发表于农业、医药和环境领域的论文;企业独立研究的知识转移成效优于企业以产学、产官和产官学合作研究形式的论文;企业与高校合作发表的知识转移成效优于与科研院所合作的论文,且企业以二元合作形式参与基础研究的知识转移成效优于多元合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9—2014年美国专利数据,以采集的764个中国生物技术专利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专利技术视角,探讨知识产生跨地域影响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专利的科技关联度与知识溢出本地化呈现U型关系,而专利的合作开发对知识本地化溢出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790
Patent scop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debates over “patent quality.” The purported decrease in patent quality over the last decade or two has supposedly led to granting patents of increased breadth, decreased clarity, and questionable validity (in part due to over-breadth). Such patents allegedly diminish the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due to increased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more frequent disputes and litigation, trolling behavior, and breakdowns in barg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tent examination process at the PTO, highligh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 scope and the patent examination process. We develop and validate two measurements of patent scope: independent claim length and independent claim count. These metrics—in contrast to other measurements of patent scope—can be calculated before and after examination and enable us to provide the first large-scale analysis of trends in patent scope changes during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pplications with narrower scope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grant and a shorter and less intense examination period in comparison to applications with broader scope. Further, we find that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itself tends to narrow the scope of patents relative to the scope at filing, and that the changes are more significant when the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examination is increased. We explain our metrics and make our data available in a public use dataset, which we hope will encourage more research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ent scope, patent examination, and patent quality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13.
 稀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并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对传统工业等行业有显著的改造和创新。为深层次探析稀土产业中游核心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文基于1967-2016年德温特数据库收录的稀土产业中游有关的专利数据,还应用到的方法有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国际稀土产业中游专利技术研发进行分析:对时间趋势分析发现整体趋势呈周期性指数增长,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区域分布分析发现中、日、美三国是推动稀土产业中游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专利申请人分析发现专利在核心申请人中比较集中,而在边缘申请人中比较分散,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绘制专利申请人合作网络分析后发现,合作团体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并且发现国外的公司与机构之间有密切的合作,〖JP2〗中国对稀土应用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稀疏,且多为大学和研究所;对热点技术领域分析发现,在图谱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有B01J-023/63、B01D-053/94、B01J-023/10、B01J-037/02等技术领域,且密度较大;分析演进路径出现的专利的强度发现并非全部为核心专利。稀土产业中游应加大核心产业的升级,紧随国际前沿发展趋势,保持技术研发优势,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从而促进稀土产业中游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雪忠  李艳 《科研管理》2021,42(7):22-30
我国正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加速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仿制药企业向创新药企业转变。新角色下被提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风险日益升高,对企业专利管理实践提出新挑战。首次将我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中创新药企业信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公布的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信息链接。基于法律纠纷理论模型框架,实证分析药品发明专利无效请求发生概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专利价值越高、专利法律质量越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或当事人对无效结果的期望分歧)越大,被提无效请求的风险越高。与理论分析不一致的是,与制剂/组合物专利相比,药用化合物和药用生物分子专利被提无效请求的概率更低。研究结论为企业有效开展药品发明专利被提无效请求的风险预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Patent systems for encouraging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analy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conomic theory views patents as policy instruments aimed at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Three major implications are drawn regarding current policy debates. First, patents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protection for inventors to recover R&D investments when imitation is costly and first mover advantages are important. Second, patentability requirements, such as novelty or non-obviousness, should be sufficiently stringent to avoid the grant of patents for inventions with low social value that increase the social cost of the patent system. Third,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patent policy instruments of length and breadth could be used to provide sufficient incentives to develop inventions with high social value. Beyond these three implications, economic theory also pleads for a mechanism design approach: an optimal patent system could be based on a menu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patent protection where stronger protection would involve higher fees, allowing self-selection by inventors.  相似文献   

16.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专利是企业或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专利发明人作为专利价值的载体,对企业或组织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从知识组合新颖性与网络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企业或组织识别、挖掘及引进核心人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Derwent Innovation数据库中选取LED专利,以专利诉讼视角将发明人专利是否涉讼作为核心发明人的代理变量,发明人的知识组合新颖性、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知识组合新颖性、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与核心发明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企业或组织在挖掘及引进技术人才时应多关注技术领域不同、合作次数较多以及拥有较多重要合作伙伴的发明人。  相似文献   

18.
马荣康  王艺棠 《科研管理》2021,42(5):153-160
随着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迅猛增加,如何通过事前和事后指标测度并识别技术和经济价值高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就成为学术界面临的焦点问题。针对我国专利普遍缺乏引文信息的现状,本文利用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IPC)信息构建两两专利相似度指标,并引入时间维度对过去、当前以及未来三个时间段的专利相似度比较,测度专利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影响力,从而构建突破性技术发明的综合识别方案。然后,以纳米技术为例,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1975-2015年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于专利IPC四位和六位分类的相似度指标分别可以识别出6.23%和5.06%的纳米技术专利为突破性技术发明;(2)基于专利相似度识别的突破性技术发明与基于专利被引数识别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两类识别方法得到的结果中仅有不足总样本的0.5%是相同的,表明以往单纯依赖专利被引数据识别突破性技术发明可能存在一定偏差;(3)对突破性技术发明来源特征的实证检验表明,基于专利相似度和基于专利被引数的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和组织来源特征基本一致,而发明层面的知识来源特征呈现不一致的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两类识别方案的差异性。本文基于专利相似度构建的突破性技术发明识别方案既为企业在实践中挖掘和利用高价值的发明专利提供参考,也对未来突破性技术发明相关研究达成一致结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技术标准大量引用技术专利的背景下,标准联盟以专利池运营其拥有的技术专利,专利池在标准创立及产业化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以典型专利池为研究样本,定量分析专利池中的专利数量变化与专利申请行为;研究表明,专利池创立前后是专利申请的高峰期,这些专利绝大部分为专利池的发起人所控制。对专利引用进行泊松回归,揭示出专利池中的专利质量随时间推移逐步降低,在专利池演进过程中,发起人存在策略性的专利申请行为,倾向于将低价值专利"塞入"专利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