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分析汉语语法范畴诸家观点指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语法形式外延的扩大使语法范畴由综合语推衍到世界其他语言类型,其涵义及分析手段也有很大发展,从而为汉语语法范畴研究打开通道。同时也指出汉语语法范畴研究的“泛化”“散化”倾向,认为需要注意语法范畴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特点与汉语语言学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言学现代化同我国的“四化”关系至为密切,本文集中讨论了汉语语言学现代化同汉语实际相结合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思路。一、着重分析了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从而说明语言研究的广阔领域和多角度或多方向。二、深入讨论了怎样正确认识汉语语法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构件组装型汉语的语法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模式特点。三、分析了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总趋势;汉语语法研究现状同汉语语言学现代化的距离;具体介绍了“构件组装析句法”;对同样以板块为研究对象的“流程切分法”作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及其认知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基本意义是否与其后一部分的字面意义相同将汉语歇后语分成本义歇后语和非本义(别义)歇后语两类,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得出(1)歇后语是图形,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前一部分为背景,后一部分为图形,呈现“背景——连接环节——图形”(背景先于图形)这样一种焦点靠后的认知结构;(2)歇后语虽然句法结构特殊,但仍然符合汉语语法的总体认知特征,即:遵循“参照物”到“目的物”原则。这一讨论对于歇后语的准确翻译、正确理解和使用乃至引发对歇后语的多角度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汉语语法研究做出中国特色的基本指导思想,尤以“不忘本来”为根本。老一辈语言学家一直在探寻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国道路,他们力图摆脱印欧语眼光束缚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就汉语语法研究而言,“不忘本来”包括3个方面:不忘汉语本来的研究道路,不忘汉语本来的经典传承,不忘汉语本来的语言面貌。在语言学同样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抓住流水句、用体包含、文学语言、“字”的语法等反映汉语特色的研究课题,就有可能做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成果,为普通语言学贡献汉语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体认语言学视角下提出概念套叠模型,进一步分析致使类兼语构式的组配机制和认知成因。依据该模型,致使类兼语构式的句法套叠形成于其成分构式在概念层面的套叠;实现概念套叠的途径为相互依存关系;压制能促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语法构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压制关系为语法表征的组成部分。概念套叠源自生活中人们对实体物质套叠体验的映射,这也体现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城(源城)到另一个概念城(目标城)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8.
申璐 《考试周刊》2010,(11):134-136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特点、研究焦点和认知基础,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即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言语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连续的语言学习。这些观点为人们加强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 ,使我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研究产生新的看法 :不宜用“汉语语法特点”的提法 ,宜用“汉语语法特性”代之 ;在研究方法上 ,不能拘泥于比较法 (同某种外语相比 ) ,不能停留于表面化的描写。 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语言学立足于汉民族这个大的文化背景来寻求汉语的特点 ,用人文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语言 ,这似乎是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理论问世后,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有人誉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也有人力持异议,对它毁誉不一.约翰·莱昂斯认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不管是对是错,无疑是最有活力、最有影响的;凡是希望跟上语言学当前发展的语言学家,都不能无视乔姆斯基的理论主张.”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理论是在英语这块语言的土壤之上建立起来的.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语法范畴因其关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因而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对体现汉语语法民族性的由隐性语法形式构成的隐性语法范畴的研究更是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汉语语义语法范畴的发现和研究是新时期汉语语法范畴研究的新进展,它促进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的贯彻.带来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法的合理因素,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的问世,把汉语语法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西洋语法的框架在具有鲜明的语言分析传统的汉语沃土中,形成了带有“中外合资”色彩的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近年来,学者们对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现代汉语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在词法、句法、章法、篇法等层级上研究语言的组合形式和结构规律,使语法学的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14.
陈健彤 《文教资料》2005,(22):177-179
汉语的语言很美,有不少语言是通过语法手段造成的,通过语法形式的“剪裁”、“编织”,就可以使语言的美更巧夺天工。独词句的运用;紧缩句的简练明快;一个实词具有多种语法意义;词的重叠都是富于审美表现力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的问世,把汉语语法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西洋语法的框架在具有鲜明的语言分析传统的汉语活土中,形成了带有“中外合资”色彩的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近年来,学者们对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现代汉语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在词法、句法、章法、篇法等层级上研究语言的组合形式和结构规律,使语法学的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其产生离不开世界请语言的研究成果。由于汉语缺乏形态的孤立语特点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小学传统,汉语语法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基础,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即是其中之一。赵元任先生在早于认知语言学诞生10多年前就提出了与该理论相类似的观点:由意义出发归纳词类的形式标准;语法范畴的确定具有相对性;语言系统中存在对称和不对称的扭曲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相启征 《海外英语》2022,(18):1-2+15
手势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公众演讲、商务洽谈、跨文化交流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相同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表达相同、相近,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该文将根据体认语言学的认知体验观,结合语言的象似性及任意性特点,探讨语言与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及其共通之处,从而发现同一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异同含义的原因。该研究首次尝试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来探讨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同时吸取王寅老师的核心观点,将“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思想应用于阐释“现实—认知—手势语(即非言语行为)”。旨在帮助学习者和交际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手势语,从而有利于辅助语言交际尤其是跨文化背景下交际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在文化交际领域的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话语是一个国家外交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性决定了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本质。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引入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交话语英译所发挥的体认功能,旨在提升对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认识。总结外交话语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拓宽翻译研究思路,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八十多年来,以词法和句法为研究对象的汉语语法研究实践的局限与“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则”相悖;反思真正的传统语法,无论中外,乃是名副其实地对语言结构规则的研究,而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实际是对汉语词句法进行的狭隘的盲人摸象似的探索:以定义(“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则”)为“题”,以词句法的研究实践为“文”,那么八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是在做一份文不对题的答卷。  相似文献   

20.
汉语空间语言结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在对汉语空间语言结构“在……上/下/中(里)”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汉语空间语言的认知基础及其组织原则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