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他们的生理发展迅猛,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二者间的矛盾使得中学生将会面临着种种的心理危机。而逆反心理在这些危机中表现最为显著。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青春期逆反心理是现代学校、家庭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将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是中学阶段极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教师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行逾越的故意行为,因此调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整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理解、沟通、治疗与干预等几种手段。一、理解——打开学生的心门理解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理解学生逆反的原因,其次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增…  相似文献   

3.
潘洪富 《教师》2013,(19):39-39
逆反心理,若不引起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极易引起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尤为重要。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原因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急剧变化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断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三是独立意识和自主的需要;四是好奇心引起的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摘     
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起因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对立的心理体验,一般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认真学习。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学生,会缺乏兴趣与友爱的感情。教学活动中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种。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第一,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认识能力;或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费力气就能完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与教师的主观愿望相反的心理 ,是一种抵制正确、维护错误、违背常理、背离社会规范的反常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使学生听不进教师正确的意见 ,甚至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原因。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 ,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大人…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和特点,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运用疏导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逆反心理是非常普遍的,主要表现为对正确观点的怀疑和否定、对正面教育的反感、对榜样的否定和对不良情感的认同。逆反心理的成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所处环境的因素。利用思想政治课,合理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能够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缘起 现代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应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不少教师把中学生当作应试备考的“机器”,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正常的发展需要,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严重的逆反心理。目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行为已使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相对紧张,同时也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有利于巩固学校教育成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对教育内容或施教者的抵触、反抗与对立,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它不仅有害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危害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基于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努力做好有效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和特点,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运用疏导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对教育内容或施教者的抵触、反抗与对立,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它不仅有害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危害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基于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努力做好有效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中学生逆反心理调查问卷》,对961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68.9%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29.5%的学生"经常存在"逆反心理;不同年级、性别和学习水平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状况存在群体差异;亲子关系、他人的尊重、生活满意度、性格特点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66.6%的中学生认为逆反心理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有较大影响,消除或克服逆反心理倾向的策略以选择亲人、朋友帮助为主。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正确开展中学生逆反心理疏导或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学阶段是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许多家长和教师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不听管教,老师也觉得学生在管理上有很大困难。教师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不可轻视,更不能与之较劲,否则,容易产生不可挽救的后果。那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呢?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分析、研究,探讨对策,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不良逆反心理是指与好的、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对着干的一种心理。学生出现不良逆反心理时,正受某些情绪、观念的支配,很难意识到他正在犯错误,但当老师同学经过讨论,把某些表现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可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不良逆反心理,可分四步。第一步,列举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1.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如气温骤降,某同学正想加衣服,其父亲或母亲说,“再不加衣会感冒的!”这同学偏偏不加了,甚至还会故意脱一件。不良逆反心理严重的同学,以敢于顶撞老师、家长为自豪,事后,他能体验到一种快感。2.与他人、团体对着干某…  相似文献   

16.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受社会环境影响,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异常现象,从而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因此,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议题,我们要正视中学生逆反心理,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面对中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要认清其实质与心理构成,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加之近年来改革和开放形势的发展,这种心理特征得到了强化。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时常会遇到一些违反校纪校规,而又屡教不改,甚至专与自己唱对台戏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  相似文献   

19.
姚栋萍 《文教资料》2007,(36):152-153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有的甚至采取反抗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看待中学生所表现的这种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呢?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人们对于直接刺激的事物所作出的同正常状态下性质相反的反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反控制心理。它不仅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壮年人、老年人身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不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辩证分析,认真地研究,对它实行合理的控制。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