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坛出现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派作品代表着日本此流派的风格。横光利一提倡主观至上,感觉第一,表现自我。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表现人生的价值,透视人性的丑恶,流露悲观的情绪。他喜欢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在形式上,追求文体新奇,辞藻华丽。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其获奖作品《雪国》、《千纸鹤》、《古都》展现了传统日本的美丽与哀愁。与此相对,《春景色》是新感觉派时期川端康成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感受的激变和挣扎。本文通过分析画家的感观变化,考察作者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所主张的新感觉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伊豆舞女》是当代日本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该作吸收了西方现代派顿悟理论,又融汇日本的审美情趣,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艺术获得了诺贝尔奖金。本文仅论述其运用顿悟手法,在刹那间捕捉永恒的美的艺术意蕴,借以探索如何运用现代派艺术来反映东方传统美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初期作品皆体现了其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初登文坛的中篇小说《太阳》中,女主角卑弥呼的形象塑造。但是深入论及《太阳》时,人物相关的心理因素清晰可见,例如"嫉妒""怨恨"及"宿命"等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横光利一注重作品中的心理因素描写,不仅是延续日本传统文学的特色,也为其日后转战新心理主义做好了铺垫,最终成就了横光"小说之神"的称号。  相似文献   

11.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初期作品皆体现了其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病妻三部曲"(《春天乘着马车来》、《蛾无处不在》、《花园的思想》)。后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他"和"妻子",可联想到作者与其首任妻子小岛君子;丈夫照顾病妻及病妻去世的故事情节也与当时他俩真实的家庭生活相符。横光的"病妻三部曲"中结合了自然流露的真挚感情、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新感觉派的表现,从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作者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人物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5.
孔喆 《现代语文》2005,(8):44-44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格局,在布局谋篇上仍按事物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32):188-189
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曲敏 《文教资料》2009,(6):38-39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但二者之间又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着力从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18.
作为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开路之师 ,刘呐鸥的小说在以“丑”为审美主题的开拓上 ,在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物化的处理上 ,在追求瞬间感觉的艺术技巧的探寻等方面与日本新感觉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异质性 ,没有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9.
新感党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理论中的颓废意识为新感觉派现代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角度.新感觉派的文坛悍将从对都市精神堕落的批判和对都市物质文明的欣赏两方面展示了现代性之颓废主题.他们的努力探索在对后世作品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和遗憾.  相似文献   

20.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本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川康端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