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几乎同时在每个读书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三家思想中,儒家讲求积极进取,是主张入仕的,而释、道宣扬消极退避,则是主张退隐的。这就造成仕与隐对立而又统一地并存于唐代仕子身上。本文较详尽地论述了唐代士人入仕的心态和原因,又从一般士人的隐居和方外之人的隐居两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士人隐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和李白在入仕遭受打击后选择了漫游山川,两人虽身在山水仍然没有忘记官场。但是孟、李的漫游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对官场的迫切程度不同,孟浩然真正沉浸在了山水中,李白身处山林却整天想着会友,做官的想法更为急切。二是思想构成不同。孟浩然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闭门读书时期是一心隐居,干谒和科举时期想着建功立业,入仕失利后漫游是以隐居为主,以入仕为辅。李白的思想构成是做官和隐居并行不悖,分不出谁主谁次,各种思想在李白的脑子里不停地打架。三是对社会黑暗接触程度不同。孟浩然一生平顺,诗歌以书写自我为主,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李白见识过帝都的黑暗,诗歌中有不少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对君王所作所为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仙隐思想是李白诗歌思想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谏在评注李白酬答、游宴诸类诗歌时,注重从老庄思想、神仙意识与隐居情怀三方面予以阐释,揭示了李白诗歌中仙、道、隐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元好问作品中流露出的不彻底的玩世、避世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其矛盾的思想。元好问隐居期间,儒家入世的思想尚未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又常常为过去做过的事情忏悔,不得不借禅宗思想而自慰。  相似文献   

5.
高启《青丘子歌》作于何年——与傅强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丘子歌》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的代表作之一。确定此诗的创作年代 ,对于了解高启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轨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傅虎冬强先生认为此诗作于高启第三次隐居青丘后 ,但笔者在对高启诗文进行长期研读的基础上认定 ,此诗应作于高启第一次隐居青丘时 ,即元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十二年间  相似文献   

6.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所以,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陶渊明的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也是受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的深远影响,是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思想始终是儒道思想矛盾对立的统一。青少年时,有儒家出仕建立功业的思想,也有道家无为、任真的思想;中年时,几次出仕与退隐都是在儒道思想矛盾斗争的轨迹中进行;晚年时,隐居农村,儒道思想的矛盾斗争仍然剧烈,特别在对待生活、名节、时政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陶渊明隐居山林,远离当时的官场,表现出隐逸的坚定主观意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隐居是王维生平中的重要内容。其原因有二:一是隐居在盛唐蔚为风尚,对士人出入世间发挥着多重作用和效应。二是就王维个人而言,其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心态转变和哲学思想是他选择隐居的决定性因素。其隐居形态是半官半隐,这是与盛唐隐居所蕴含的哲学关系相吻合的士人普遍隐居方式。这种隐居形态对王维田园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山水田园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内容和造境艺术等方面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盛唐田园山水诗人王维曾先后在终南别业及蓝田辋川隐居,到了晚年,他的消极隐退思想更加浓厚。那么他的这一思想是否早已有之,如若不然,那么它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1.
苏轼  陈琛 《中文自修》2007,(5):46-47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元丰元年十一月,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系作者任徐州太守时为隐士张天骥(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而作。文章记叙了放鹤亭的建造过程和命名采由,借此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叹羡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的自我解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抒情赋中蕴涵着浓厚的老庄思想.祸福相倚,远祸自适;安之若命,与世连迤;理想社会,隐居避世;情感激切,愤世嫉俗等等,构成了两汉抒情赋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这些无不体现着老庄思想.由是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在两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字起潜,宋元之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宋嘉熙庚子(1240),曾参加郡试,为第一。入元隐居教学,晚年为生计所迫,任建昌路学正,延平路教授。著有《隐居通议》和《水云村稿》。对刘的学说思想,纪昀评说:“其论理学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正传,而援引朱...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1619—1692),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其家乡湖南省衡阳县曲兰石船山下,故称船山先,王船山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亲历了明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复杂交错,斗争异常尖锐的历史时期。他在反抗满族的民族战争失败后,长期隐居荒山,著书立说,创立了一个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辨证分析为思想方法,以民主启蒙为重要特征,以民族至上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李治幼年在元氏县学读书,经历了金末元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隐居元氏封龙山,聚徒讲学,重建了封龙山书院,继承和保护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隐居襄阳期间,结识了一群隐士,其中有隐居避乱,养性全身、不肯仕宦者如司马徽、庞德公,有隐居求学,关心时事、后来出仕曹魏的徐庶、庞统等人。诸葛亮与他们交往,深受影响,其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1619——1662)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齐名,并称为“三大学者”。明朝灭亡,他举义军抗击清兵南下。兵败后,因不满于南明政权的腐败,遂隐居湘西山区衡阳石船山。在他大半生的隐居生活中,刻苦研读,辛勤笔耕,直至最后“完发以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内容广泛、思想深刻、文笔流畅的著述。其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论述,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对外通商》,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昭宗》第五。是专门论述“对外开放”的一段文字。这在我国经贸史籍中还不多见;况且这是一篇针对明清闭关自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