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著名作家王蒙,著名诗人舒婷将参加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名人走进草堂”活动,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坛”讲诗。据悉,杜甫草堂将把“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系列讲座打造成为成都版《百家讲坛》,定期邀请名人与观众坐而论道,畅谈中国诗歌文化。与央视《百家讲坛》演讲主题多样不同的是,“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系列讲座的主题将以诗歌为主题。  相似文献   

2.
何军 《华章》2012,(10)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其中,寓居成都草堂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后世诗论家对杜甫入蜀后的诗作极为推崇.在成都草堂的诗作同他的其它时期作品相比较还是独具特色的.本文试图从反映现实、情感抒发、意境创造、诗歌体式和语言运用五个方面论述其草堂诗歌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历史长河中发挥过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的话,那么他在草堂时期的诗歌创作则是他攀上艺术之巅的最后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3.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4.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6.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时所写的。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到达四川成都,由于朋友的帮助,从第二年开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所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将近四年,在这段时间内,诗人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安定环境的休养,心情是比较恬静闲适的。正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7.
杜甫《绝句四首》是官军平叛后,杜甫返回成都草堂创作的即景组诗。这些诗充分表露了诗人当时的情绪心境,其诗语更是妙悟创造的呈现,体现了这组人工制品与自然环境、个人心绪的和谐。解析诗歌结合研究诗人的创作意图,可以纠正偏颇的读解,开放并细腻地找到诗歌的审美意指,回归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诗意]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从授左拾遗、贬华州到辞官入陇,最后在乾元二年(759)底流寓成都,数年间经历人生最深重的磨难,诗歌也流露出对个人乃至所属群体的前途、对大唐王朝衰落命运的全面绝望,同时伴随着对人生意义及其实现方式乃至现实可能性的深入思考。他由此对诗歌的生命意义有了新的体认,并将所有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文章千古事”中,在蜀道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取得了毕生最重要的成就。暂居成都草堂时期也是他热衷于论诗的开始,"宽心应是酒,追兴莫过诗"(《可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以及论诗绝句之祖《戏为六绝旬》都是这段时间所作,显示出杜甫对自身文学活动和诗歌历史的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0.
重峦叠嶂中的一缕清溪--略论杜甫草堂诗的闲适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一生坎坷,在四川成都浣花草堂生活的近四年时间,是他一生中比较安定的时期,心情是相对放松和愉快的。饱经忧患的心灵在和平宁静、生机蓬勃的美景中得到了抚慰,诗歌所体现的也是一种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11.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①这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写的《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中的第六首。②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附近的住户。唐代以行第称呼作为尊敬,男女皆同;对妇女则在  相似文献   

12.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自1955年建馆以来,长期致力于杜甫诗歌相关字画、古籍、印章等文物的征集,曾在20世纪60—90年代邀请篆刻名家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治印多枚,现从中挑选8枚,对其材质、印文、技法、创作背景作简要介绍,便于大家感受中华篆刻的永恒魅力,体会印文与边款之美,了解杜甫草堂与艺术家的美好缘分。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 ,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 ,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引导诵读艺术的同时 ,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走进“草堂” ,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 ,在想像、模拟诗人吟诗的语气、语调中 ,感悟诗人品…  相似文献   

14.
漫话外教     
王璇 《教育》2013,(8):58-58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仰止堂内,16名外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起了杜甫的诗歌名篇《江畔独步寻花》,还有老师用毛笔写下“财富梦想,美丽青羊”。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师们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老外”身份,尽管口音不太纯正,字迹也有些笨拙。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文章试图对杜甫草堂诗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小结,以期为广大学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参阅资料,从而便于建立学术增长点,更系统、准确地把握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6.
诗意的方向     
成都杜甫草堂边的草堂小学,他们的校训是"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学校有一条诗路花语大道,地上刻着杜甫在成都所写的诗,最有名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其中烨烨生辉。这所学校的早操是独特的杜诗操,学校还组办了"草堂诗社"。在这里,诗不再有固定格式,而是发自内心,孩子们用儿童诗来表达各种感受,用想象来装点他们梦一样的童年。这个例子让人心微微曳动,如同涟漪一圈圈扩散。诗歌载体,其情也殷,如水荡漾。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你知道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吗?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我们成都市草堂小学,就紧邻杜甫草堂。今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90周年,我们学校成立了草堂诗社,全校的同学已写了2000多首诗歌,选编了9本诗集。有的诗集还陈列在草堂博物馆,向中外游人展出呢。  相似文献   

18.
杜甫于成都草堂所作诗歌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仅是“萧散逸野”、“闲适自然”。由于内心的紧张和压抑,草堂诗作存在大量的衰病意象,或选取病态物征的意象以自喻,或以衰弱老迈以自命,闲适的情感背后却是内在的矛盾与沉重,启示着后期夔州诗歌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9.
周亚敏 《考试周刊》2011,(50):24-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理想与现实强烈比照之下的悲怆写照。  相似文献   

2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这首诗大约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这时,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流离转徙,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定居下来。暂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心情也自然变得舒畅、恬静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即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了成都春夜降雨时绚丽多姿的景色,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