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薇  熊科  唐华 《科研管理》2023,(4):77-84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技术创新对两类消费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效率越高,越有助于促进我国居民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乐型消费过渡;(2)消费升级存在时间黏性,当期消费会受到往期消费水平的正向影响,而技术升级有助于打破这种黏性,助推消费升级;(3)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体现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拉动内需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量事实与数据说明了国民大规模国外扫货现象与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战略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国要避免陷入"中等国家陷阱"的泥潭,就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理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本文用具体事例论述了国家宏观的供给侧改革与企业微观的转型升级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高等教育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面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主动回应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顶层设计、发展理念、人才培养、国家地方、创新驱动等5个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从而更好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启示。【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分析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的需求,提出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与建议。【结果】 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和目的。我国学术期刊要以需求为导向,并遵从办刊规律与宗旨,从学术期刊组成结构与编辑人员专业组成、期刊栏目和论文类型、出版形式等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论】 提出的改革意见与建议可为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丽君 《科研管理》2019,40(10):161-168
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实践,目前需要理论上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本文对三个知识溢出效应指标,结合制造业进行了新的概念界定。把一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本文的研究主题上,构建了全新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理论研究框架。实证分析采用三维动态模型,摒弃了传统的二维静态模型。通过定量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策,以指导实践。政策建议中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制造业空间“热点”和“冷点”的集聚,在更大空间范围上,正是“热冷”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锁定效应解锁,需要依靠政府更有力的制度供给;时间性制度滞后变量影响不显著,需要更为关注人为因素的制度滞后所导致的制度供需结构性矛盾;制造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区域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知识溢出;发挥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效应,加快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制造业垂直纵深升级发展等。供给侧改革中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失业问题,政府不应缺位,提出“予千金”,不如“授一技”的观点,来避免失业率的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针对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为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比较视角,运用协方差分析模型及2011-2018年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供给侧改革以来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在技术研发阶段,供给侧改革显著促进研发绩效提升,原因是工艺创新强度、R&D投入强度得到加强并对研发成果形成正向作用;在成果转化阶段,供给侧改革促进市场绩效提升不够显著,研发成果对市场收益发挥积极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要素供给理论,利用微观企业面板数据考察团体标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运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HDFE)、双重差分法(DID)和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法(PSM-DID)的研究发现,团体标准整体上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团体标准通过协同效应、竞争效应和扩散效应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果中介分析(CMA)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发现,团体标准在拓展和集约边际上显著作用于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21,35(3):8-14
以2013~2018年886家具有服务化特征的中国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探讨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以及产业环境对"服务化—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可能存在服务化悖论现象,且服务化程度约为50%时出现拐点,而当前服务化整体水平为10.3%,服务化与绩效正同步上升;产业成熟度与负债率正向调节"服务化—绩效"关系,产业集中度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健康领域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对药学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作为需求侧的医药单位对创新应用型人才求贤若渴.而我国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作为供给侧的高等院校还难以满足需求侧医药单位的要求.因此,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出发,探究药学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进而在课程建设、专业实践、校园文化3个...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大数据使整合更大范围内的互补资源成为可能,制造业服务供给能力日益集中;另一方面,大数据也提供了满足服务需要的更多实现形式与获取途径,制造业服务需求日益异质;如何响应数据赋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两者匹配的三重冲击决定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成败。基于“供给-需求”匹配视角,本文利用美的单案例扎根探究,采用商业模式创新框架分析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数据赋能分别通过战略导向、数据特征利用与多主体实时交互,继之以资源利用为共通媒介,然后影响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捕获三个维度来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2)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数据赋能-工业数字化能力、产品数据利用能力、客户价值互动能力的提升-工业服务化、客户服务化与价值服务化的组合影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引入了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侧,扩展了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了以“供给-需求”匹配为核心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肖高  刘景江 《科研管理》2007,28(3):13-18
运用企业创新理论、能力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个先进制造企业--万向集团的深度案例分析,本文提炼出先进制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三个关键途径:(1)执行有效的战略领导;(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3)建设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针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知识流耦合的现象,深入分析了影响知识流耦合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假设,据此构建了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知识流耦合的理论模型。选择我国201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提假设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流耦合度、组织环境、知识传递方式和知识节点特性与知识流耦合效率正相关,知识特性与知识流耦合效率负相关,其中组织环境对知识流耦合效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医药制造企业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方向,与其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本文以专利为切入点,建立技术创新立项、质量、效率三大维度共11项细化指标,采用密切值法对国内外医药行业创新实力进行对比与排序。实证研究得出,近年我国医药行业专利数量稳步增长,但增速后劲有限,高质量技术创新较少,团队合作力度尚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蒋楠  赵嵩正  吴楠 《科研管理》2016,37(6):57-64
引入知识共创变量,对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提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服务提供对服务创新绩效的主效应以及知识共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来自300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面向客户的服务提供和面向产品的服务提供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明显促进作用;(2)服务提供对知识共创有正向影响;(3)知识共创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知识共创在服务提供和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甄峰 《科研管理》2016,37(2):29-36
本文利用我国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应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渐进引入变量的系统比较方法,测度不同企业群下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员工培训等创新行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创新行为均能够提升生产率,多种创新行为协同作用有更为明显的效果;自主研发在中等规模企业、私营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有更强的作用力,在外资企业中影响力不显著。引进吸收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有更强的影响力。山东比江苏、浙江等纺织业强省的创新影响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和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构建了地区数字化水平与动态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跨层次影响的理论模型,基于59个城市的415家制造企业样本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并选取典型案例对实证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地区数字化水平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均正向调节地区数字化水平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商业模式冰山理论的应用范畴,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研究成果,并为数字化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浙江制造业结构转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方明  陈娟 《科研管理》2009,30(5):162-168
摘要: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结构转型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提出了研究区域制造业转型的分析框架,测度了1990~2006年浙江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幅度和方向。实证结果显示,1990~2006年间浙江制造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过程,逐渐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转型,但仍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产业生态化程度不高。文章最后提出了实证结果对浙江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从理论上对负责任创新嵌入的动因、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以我国四家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负责任创新嵌入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因,是基于企业所受到的内部资源与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与竞争压力所致,但以制度响应嵌入外部压力为主要驱动力;负责任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二者动态提升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所引领的两条主要路径实现的。同时,本文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协同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为/能力-绩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提高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内部要素协同改善创新绩效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构建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内部要素全面协同、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协同能显著促进内部要素全面协同;企业内部要素全面协同通过动态能力这一中介变量的影响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就企业如何推进内部要素全面协同,并通过影响动态能力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