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2.
《蝴蝶君》这部剧中的主题多种多样,主要探讨了民族与种族,东方和西方,性别与政治以及身份认同和殖民主义等问题。此外,黄哲伦还运用了戏剧误解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惊诧和快感。本文,通过男性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一理论,旨在揭示剧中严重的男性霸权,身份追寻和文化冲突等问题,并且深究其历史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蝴蝶君》的人物身上性别模糊和雌雄同体特征明显,这些雌雄同体特征也是决定人物各自命运的关键。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对立导致了剧中人物无法达到两性的和谐。文章以弗吉尼亚·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中的三个特征:男性化的女人与女性化的男人、性别意识和两性和谐来分析《蝴蝶君》以及作者黄哲伦残缺的雌雄同体观。  相似文献   

4.
黄哲伦的《蝴蝶君》讲述了一个中国男性化装成女性,骗取法国外交官情报的故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剧本中所反映的父权制思想,可以揭示出现代文学中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  相似文献   

5.
黄哲伦的《蝴蝶君》表现了白人绅士伽利默宁愿以想象中的中国女性为伴侣,也不愿意将注意力放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宋身上,这体现了西方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的强大魔力。同时,宋的形象又是中国形象的隐喻,即西方认识中国同样也更多地从印象和想象出发,而非从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6.
《蝴蝶君》的故事其实是围绕着自我装扮和表演展开的,自我装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物身份的建构和转变。作者通过突出人物的自我装扮,改变了人物的刻板形象,赋予角色以生命力。这种自我装扮实质上是性别表演,是对西方主流文化中性别身份二元对立的反讽。  相似文献   

7.
黄哲伦在华裔美国戏剧发展的三大浪潮中表现不凡,尤其是他的剧作《蝴蝶君》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该剧不仅模拟了《蝴蝶夫人》的框架和内容,还创造性地对表现手法进行革新,力图颠覆剧中固有的二元对立模式。文章运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剖析二元对立模式被颠覆的意义,揭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正从边缘向中心位移的现实,亚洲女性已不再是东方的"蝴蝶"。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本文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蝴蝶夫人》中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和《蝴蝶君》中颠覆性的东方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讨西方人“蝴蝶情结”的产生与幻灭。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东方女性形象在西方作家和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不同呈现,构建客观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谭亚芳 《文教资料》2011,(19):28-29
《蝴蝶君》主人公伽利玛的死因一直为各界学者所关注,然而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很多都是集中在诸如西方对东方的误解这样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上,很少有人通过分析其心理来阐释这部复杂的戏剧。本文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来揭开伽利玛死亡之谜,指出死亡本能以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形式驱使伽利玛走向最终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黄哲伦的《蝴蝶君》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特别是混杂理论为解读《蝴蝶君》提供了新的视角。该剧不仅从情节、结构上对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进行了模拟、含混与杂糅,更重要的是通过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混杂逐步达到了颠覆殖民话语权威、消解两极对立的目的,这对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雁冰 《文教资料》2011,(31):20-22
《蝴蝶君》作为黄哲伦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一经上映便因其巨大的成功而备受评论界关注,并成为华裔戏剧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运用热奈特的五种“跨文本关系”分析《蝴蝶君》的创作,以揭示黄哲伦卓越的创作手法,即通过积极互文,使得文本获得颠覆性的新意。  相似文献   

12.
该文运用Edward Said的刻板东方主义的观点,论述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如何成功颠覆了对东方女性和西方男性关系的刻板印象。白人绅士伽利默一生追求想象中的如蝴蝶夫人般的完美东方女性,为此幻想而生,又为此幻想而死。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到死才认识到,真正的蝴蝶夫人不是他幻想中的宋丽玲,而是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蝴蝶君》的评论比较多,但大多都是运用"东方主义"理论来解析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蝴蝶君》不仅是对《蝴蝶夫人》中男女关系的倒置,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惊人倒置,这显然是对"东方主义"理论的误用.本文试从华裔作家的背景和多元文化的立场反驳上述观点,从而做到对"东方主义"的再阐释,重新树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4.
《蝴蝶君》一经发表就受到多方的关注,文中宋丽玲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是却逃脱不了"东方蝴蝶"的形象,致使其身份认同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与此同时,宋丽玲也对传统性别政治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东方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思想帮助下。西方人将东方人在种族和性别上加以定型化,“蝴蝶夫人”成为东方女子的典型范本。作为美籍华人黄哲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舞台剧《蝴蝶君》与带有东方主义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解构西方人对东方女子滞定形象,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权利关系,成为以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之声,重塑了东方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冯春园 《双语学习》2007,(11M):210-210,212
在作为“三幕日本悲剧”里一幕的《蝴蝶夫人》中,普契尼使一完美的东方女子形象——“蝴蝶”深入人心。而华裔作家黄哲伦巧妙的把这部名剧容入他的剧本《蝴蝶君》,并颠覆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东方妇女形象。本文在解析“蝴蝶”形象的同时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男人对东方女子形象幻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蝴蝶》     
她是丽莎,今年8岁,没有爸爸。她不怕陌生人,她的好奇心比大象还要大。今天中午放学,妈妈又忘了接她回家。她来到邻居爷爷的家,还打开爷爷的密室。脾气古怪的爷爷,说他要去找“伊莎贝拉”,那是全欧洲最稀有的蝴蝶。丽莎怕被送到孤儿院,于是缠着爷爷一起上山找蝴蝶。这趟远足好辛苦,她半路赖皮、后悔了……可是,最终她却看到了满天飞舞的蝴蝶,和妈妈的爱!《蝴蝶》是一部温馨感人的法国儿童电影,全片不仅将法国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拍得令人神往,导演更将隐含在人生中的心灵课题,用深入浅出的“儿童逻辑”表达出来,让人们在会心微笑之余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8.
《蝴蝶君》是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以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作为颠覆原型而创作完成的戏剧。借助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来探讨男主角伽里玛的性别追寻过程,代表西方权威中心的伽里玛在剧末走向死亡,而在他眼中代表东方软弱无能的宋丽玲却活到了最后。通过对这一不同结局的分析比较得出,伽里玛的死亡是因为他不能认同性别混杂只追求单一性别身份而造成。如果他能对东西方文化有清楚的认识,或许悲剧就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9.
《蝴蝶夫人》一剧创造出了一种经典的"蝴蝶"意象,它隐喻柔弱的东方女子。《蝴蝶君》一剧巧妙的融会了该戏剧题材,剧情却与前者构成了鲜明的对立,其中男女关系、东西方关系甚而殉情方式都颠倒了过来。然而,对于"蝴蝶"意象,该剧却并非简单的进行颠倒,而是既有继承又有变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巧妙地将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明显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颠覆了东西方权利关系,成为与东方主义对立的声音。由于伽利玛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定势的思维方式和偏见看待东方人,最后成为东方主义的牺牲品;而宋俐玲利用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达到了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