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 ,近年来相继在全国各大院校中文系开课。与此相应 ,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适时而出。全书以框架结构简明清晰、概念表达简洁明确、语言文字流畅优美格外引人注目 ,是一本不可多得、值得推荐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是一部具有强烈学术史意识、鲜明的“学术本位”立场和为后学服务精神的比较文学学术史著作。作者以严肃扎实的学风、明快的文风、摇曳多姿的笔法对 2 0世纪最后 2 0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了总结 ,在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和门径等诸方面 ,为青年学子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杨慧娟 《天中学刊》2012,27(5):71-74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这其中离不开乐黛云等先驱者披荆斩棘的探索与奋斗。与王国维境界说相呼应,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和2000年至今的成熟期。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既是她个人学术研究的求索历程,也折射出中国比较文学3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是对人类的共性、民族特色为对象的文学研究,具有开放性、比照性等特点。王向远教授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在此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读本》是国内第一本用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教材。本文认为,该教材用通俗的文字讲述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用具体的个案解读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用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入浅出的表述,平等对话的情怀,简洁实用的版本,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品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杨乃乔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强调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比较视域——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这与梵·第根和基亚提出的“工具、装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更进一步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并尝试着在此基础上建构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杨说强调以“跨越性”为主要特征的比较视域,意在避免对研究对象人为设限,在“去边界化”的开放中建构和发展比较文学学科。  相似文献   

7.
窦海鹰 《集宁师专学报》2005,27(3):14-16,19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四大学科之一。比较文学学科的目的是在世界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新的语境中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探讨中国文学在这一动态发展的语境中对末来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所能作出的贡献。本文就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今围绕比较文学的“危机”有种种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危机乃是源于当初“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命名本身就是名不副实的,它导致了后来种种混乱的产生,使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无边与无根。走出危机,首先需要正名,重新回到法国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反过来提出了“泛比较文学论”的概念,主张进一步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争论,根源不在于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否有意义,而是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结果。其实,“未完成”反而意味着变化与新生的可能,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现状与未来的种种“焦虑”也就大可不必了。  相似文献   

9.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上溯到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红楼梦》研究,特别是鲁迅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茅盾于1919和1920年相继写成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也对东欧和西欧的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从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发展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对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一章的详细解读,重新审视“比较文学”概念的源起,并对以“文学性”捍卫比较文学纯洁性的研究视域给予了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1907年)至今,我国的比较学研究实践已近百年,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虽然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方汉文教授新近主编出版的《比较文学教程》,立足“世界文学新建构”语境更新比较文学学科新规范,提出“新辨证论”及中国义理、辞章与考据等方法建立中国化理论体系,正面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观念分歧与实践问题,拓展跨文化、多元对话视野进行历史反思与认定.全书具有前瞻性、融通性、系统性、深入性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全国的学科点,将"世界文学"学科点与"比较文学"学科点合并,组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的学科点,使之成为中国语言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点之一,并规定全国师范院校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课程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旧课程.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发了季羡林为复兴中国比较文学,指导该学科的发展,关心学术队伍的成长所作的贡献,并论述了季老的比较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面对美国学派的责难,基亚坚守比较文学的合法性.因为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学、自然也是对文化的理解来作出答复.基亚这种充满个性的学术追求无疑是我们寻觅新的学术增长之处的安身立命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后,对中国本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中国比较文学》中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相关文献,对比较文学中的女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在比较文学中的发展是相对单一的,缺少中国特有话语的。  相似文献   

19.
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与文论话语》一书是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和中国当下为何没有学术大师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涵盖比较文学变异学、文学理论和大学教育等领域,极具社会现实意义。该书能够迅速带领读者进入当代学术前沿,是一窥作者学术思想堂奥、领略大师风采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之桥》是乐黛云教授在跨越东西方界限文化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通过从全球化与多元化、中西文论的比较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新解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跨文化之桥》倡导一种跨越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为全球化时代中西比较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域,也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模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