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2.
刘彬 《新闻爱好者》2005,(11):32-32
我是一个72岁的农民,与锄头镰刀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到了晚年才与新闻结缘,做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回忆16年来走过的新闻路,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想写好新闻,必须多学习,勤执笔,善于下水捉活鱼。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上有很多且很严格的讲究,其中,真实、准确就是最基本的要求.真实、准确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做到“四勤”,即勤动脚,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脚就是要多跑基层,多跑现场,多找当事人;勤动口就是在采访时要多问,问现象,问本质,从多个角度问,多个对象问;勤动脑就是材料准备齐全之后,要多想;勤动手就是要多动笔,多写,多改,完稿之后还要多核实,有可能的话给当事人过目是最好的了.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可能做到准确真实.作为通讯员,最忌的就是人云亦云和道听途说了.为此,通讯员千万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闭门造车.我在近几年来的写作实践中,写出的新闻稿件不论长短,在报刊上发表以后,都没有因为报道失实或不准确而找我的麻烦.为此,我认为要当一个合格通讯员,一定要远离道听途说和听风  相似文献   

4.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5.
学习写新闻报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好业余通讯员应当做到“眼勤”、“腿勤”、“嘴勤”、“脑勤”、“笔勤”。这是我业余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一要“眼勤”:业余通讯员工作在基层,只要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可以报道的线索。有一次,我陪一位客人到香山游览,在山上看到许多小贩私自出售自己配制的汽水。这样做,一不卫生,二又违反了市场管理条例。通过仔细观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活动在整个社会的前沿阵地,每日每时都能捕捉到新问题,做到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对当好一名记至关重要,反思初当记时,新闻工作由我选择、我喜欢的热情和冲动到如今采新闻全是应付,写新闻全凭经验,细想,还是懒散在做怪。要出精品力作,要做好宣传工作,抛开“惰性”做记很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要做到嘴勤、耳勤、腿勤、手勤、脑勤。嘴勤。见人多说三分话。因为很多新闻发生时,我们都不可能在现场,要想获得新闻线索,就得在行路、食堂里吃饭、深入车间、班组时,发现线索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我写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文中徐文兰的事迹,就是在清明节去兰考为焦裕禄扫墓的途中问出来的。耳勤。要经常到人多的地方去,听别人议论,  相似文献   

8.
说来很幸运,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竟是在《解放军报》上,但这并非易事。起初,我和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雄心很大,一心想登军报,漫无天际写稿,皆泥牛入海。冷静分析,我的败作多为“本报讯”等只有一版二版才能发的稿件。转念一想,军报一版二版的稿件多出自记者、专职新闻干事之手,和他们争版面,自然败的多、胜的少。何不在记者、新闻干事很少问津的一些“栏目”,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写的稿件。1990年11月我从军报三版看到一个新开《大家问大家答》栏目和“欢迎赐稿”启示,联想到我的同乡陈副连长和妻子感情不合,“离”也不是、“…  相似文献   

9.
业余写稿几十年,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名通讯员,能保持有取之不竭的稿源,勤学习、勤调查、勤思考固然是最重要的方面。在具体方法上,我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身边不离一本“拟题簿”。 我的这本“拟题簿”上面几页记准备要写的文章题目,后面记有关已掌握的素材,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有一点意味且可以挖掘加工成章的东西都记入该簿。一本用完了,再将可用未用的内容转抄到下一本。这样做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首先能防止好稿漏写。随时将要写的东西记上簿子,就等于将“素材”存入“仓库”。以后一有空即可将它翻出来,…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所着力的重点去写,去抓,就能写深写活。然而,怎样才能抓住“热点”问题呢? 一、到基层采访做好“有心人”。在深入基层采访中,我每接触一个人,或到一个处所,所看到的周围环境及其设施等,都要充分发挥新闻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搜索”新闻,去捕捉那碰撞新闻火花的瞬间。  相似文献   

11.
我从52岁起才从事业余新闻写作。起初写稿,总跳不出机关应用文的圈子。我买来了新闻书籍,又参加省报函授学习,从头学起新闻采写的知识。当通讯员,往往苦于抓不到新闻线索。为解这个难题,我要求自己勤想、勤看、勤听、勤问、勤体验。一次绥棱司法局送来一份材料,洋洋万余字。我耐心地看,选出一小段有价值的文字,将其核实后,写了篇《阁山乡探索普法新路》的消息稿。又一次,我参加地区普法经验交流会,我认真听每一个发言,终于从绥化粉米厂一位同志发言的一句话中听出了新  相似文献   

12.
业余写稿几十年,有不少人问我:“你怎有哪么多材料可写啊!”我的体会是:做为一个通讯员,能保持有取之不竭的稿源,勤学习、勤调查、勤思考,固然是最重要的方面。在具体方法上,我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身边不离一本“拟题簿”。 我的这本“拟题簿”,上面几页记准备要写的文章题目,后面记有关己掌握的素材,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有一点可以挖掘加工成章的东西都记入该簿。本于上可分类储存近百条写作拟题。这样做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首先能防止好稿漏写。通讯员不同于专业作者,想到一篇好稿子,如工作一忙,不能…  相似文献   

13.
勤能补拙     
陶红 《当代传播》2002,(2):96-96
作为记者,“勤”是一个必要的素质。勤,不仅能使自己的文章出彩,还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深切地体会到“勤”的重要。勤问能借脑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尤其对记者而言,哪一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但哪一方面的知识都不是很精通,所以在写稿过程中尤其是写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不免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勤”字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勤问能使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自己没有精力钻研的一些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勤问能够借别人的大脑为自己所用,使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14.
要想写出一篇新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再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提炼出重要的事实材料,方能获得成功。即使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不能例外。这是我写第一篇见报稿的一点体会。那时我还在空军二航院上学。有一年作完寒假返校后,队里部分家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员假期中看到家乡富裕的生活,对比自己感到呆在军营吃亏了,想申请退学回家“下海”致富。学员队党支部及时对大家进行“立志军营”的教育,扭转了少数学员退学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就以《面对现实、立足本职、学好知识》为题,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退休之后(5年前),60岁才开始写新闻报道的。那阵子,我对新闻知识全不知晓,只凭热情用笔去颂扬老人中的好人好事,一年写了50多篇,篇篇如泥牛入海。可我没有灰心。我想,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下定决心要多“磨刀”。第二年写了100多篇,仅被区广播局采用20多篇。1991年被聘为北京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通讯员后,“磨刀”更勤了,上稿数也一年年增加。1991年被中央、币、区新闻单位采用48篇,1992年93篇,1993年132篇,1994年175篇,还荣获市区征文奖7次。我是这样“磨刀”的──首先,在学习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社会的记录者和时代的嘹望者,时代需要我们不仅要有用脚“跑”新闻的精神,更重要是用脑“写”新闻的追求,特别是写思辨性稿件,要有的放矢,用更犀利的笔调,针砭时弊,集中体现个人的真知灼见,发他人之所耒发,想他人之所未想,引领读者把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深刻启迪。思辨性新闻必须注重新闻选择,新闻选择取决于新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炎炎夏季,参加市广播电台新闻工作会议。大家看到我手中拿了一本今年第一期的《新闻爱好者》杂志,纷纷要过去看。谁知,读着读着竟都上瘾了,先后有多人借阅。没办法,会议临结束时,只好把杂志借给了邻县宣传部的一位新闻干事。 10天后,下部队采访路过该县,特意找这位新闻干事讨要,他说:“杂志被组织部李部长借去看了。”4天后,这位新闻干事到市报社处理稿件,我听说后就打电话问他杂志是否要回。他抱歉地说: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19.
我搞新闻报道虽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每年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多篇,且写稿热情与日俱增。在这些年的写稿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优秀通讯员,只凭一时的激情不行,写稿要有三股劲,即热劲、钻劲和干劲。热劲。在于热心学、热心写,持之以恒。要努力学习新闻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深刻理解“工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认真写心得和采访笔记,多方并分门别类收集典范文章和优秀新闻标题、导语,用大量积累来“武装自己”。钻劲。在写稿中勤动脑子,仔细推敲,“切”中新闻素材的“脉”,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表现主题。写稿时,看…  相似文献   

20.
“闭门造车”是我构思小小说等文学性作品时的一个习惯。有时候,因为构思合理、想象新奇,偶尔也有几篇“豆腐块”在报刊上“露露脸”。自1994年爱上新闻报道工作以后,亦如法泡制了不少新闻稿件,但所写的稿件都因水分太足,不结“果实”。 后来,在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终于认识到:搞新闻报道一定要:手勤写、腿勤跑、嘴勤问、脑勤想。一日,我下连队采访时和战友闲聊,得知八连已坚持十年为驻地农村办墙报,宣传科普知识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经过深入细致地采访和立意,写成了一篇《总参某部八连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