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立卫  马丽清 《大观周刊》2012,(32):213-213
捷尔仁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可以教育孩子”.我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二十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灵魂.虽然这份工作辛苦责任大,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癔到非常快乐。所以我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快乐自己,温暖孩子。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本地,有一种毛竹,在前五年的时间里,人们完全看不到它的生长迹象。其实,这正体现了它的独特生存理念。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毛竹以一种人们看不见的方式,一直在努力向下,扎根,扎根!五年的时间,足够将自己的根牢牢盘扎在地底了。据说,每公顷这样的毛竹林,其根系总长竟可达24000多公里!到了第六年,当雨季来临,这积攒了五年的生命力,瞬间爆发了!这些毛竹以平均每天1.2米的速度向上生长,一个月内竟可以攀升至30米之高。有人把这种竹子称作"会魔法的竹子"。其实,哪里有什么魔法呢?毛竹是用五年的潜伏,成就了自然界的又一个神话。善于扎根基层的新闻记者,也正像这棵棵的毛竹吧,他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起眼,只默默积攒着能量,独自承受着向下扎根的寂寞与煎熬。但往下扎根,必然会向上结果。优秀的报道或许看似偶然,实则背后一定有其多年磨砺后的必然。助推记者深入基层,扎根底层,是新华日报近些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第四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已顺利完成,为总结经验,并更好地推动第五轮记者联系点报道工作,新华日报近日召开了第四轮记者联系点报道总结及第五轮记者联系点报道动员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应邀出席了会议。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等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一些参与基层联系点报道的记者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期"大观察"专栏刊发的内容即是对其中部分发言稿的辑录、整理。  相似文献   

3.
面对危机     
有只吃饱的狼,看见一只羊倒在地上,以为羊是害怕它而瘫痪了,便走上前去戏耍它,说只要羊能对自己说三句真话就放了它。羊开始说:"第一:它不希望遇见狼。第二:若是不幸遇到  相似文献   

4.
搞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若说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有人就不苟同了。其实,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告诉我们:实际生活是第一性的,精神产品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性的创作源泉,就没有第二性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言论都是精神产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中的东西触动了你,你感受到了它,同时,又抓住了它,这就是发现。发现是创作的起点。作者对自己的发现,经过咀嚼消化,加进自己的认识,注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写出了作品。同时,“文运随时转,无日不趋新”。“时”决定“文”。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决定“文运”不断“趋新”。读者欣赏作品、阅读文章总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才能使文章“新”呢?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到生活中才能发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  相似文献   

5.
"勤"而善"悟","悟"而见"新"。不管传媒生态发生多大变化,新闻人的规律性工作要诀永远不会过时——年轻记者下基层,是践行"走转改"精神、重塑"短实新"文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这次新华日报第二批下派记者总结暨年轻记者业务研讨会上,有年轻记者说要学会"向下生长",并举了一个例子——四川有一种毛竹,其生长过程非常奇特:在前五年的时间里,外形上几乎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到了第六年的雨季,这种毛竹就会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疯长,15天的时间里就能迅速达到  相似文献   

6.
办报纸、办刊物,要办出自己的特点,办出自己的优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有个性。不然,大家都是一个面孔,都是一个腔调,就没有味道了。 在全国的刊物中,《半月谈》发行量多年来“雄居”第一。我曾说过,《半月谈》是“中华第一刊”。要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7.
生活的意境     
杨鉴 《出版参考》2010,(6):43-43
同样是希望,在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眼中,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同样是人的意识,也有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区别。同样一个星空,同样是个星座,同样是颗星星。悲观者会愁眉苦脸地说:自己为什么就没太阳那晶莹的灿烂呢?为什么也没有月亮的皎洁呢?而乐观者则会喜笑颜开地说:既然自己成不了那灿烂的太阳,  相似文献   

8.
198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黔滇桂三省区时指出,提高干部的素质,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去抓,一个是抓向上攀登,一个是抓向下深入。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就叫向上攀登;在向上攀登的同时,不要忘记向下深入,或者叫做深入实际,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党的新闻工作来说,提高新闻干部队伍的素质,同样需要抓住这两个方面:向上攀登,向下深入。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从  相似文献   

9.
peter  Weill  Jeanne  W.ross  佳禾 《电子出版》2005,(9):41-44
治理流程越是缺乏透明度,就越少有人会遵循它,特殊化的处理越多,对于治理能够成功的信心就越少。信心越少,按照规则去执行的意愿就会越弱小,特殊化处理和不透明的治理会在治理的有效性上产生一个向下的螺旋。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本地,有一种毛竹,在前五年的时间里,人们完全看不到它的生长迹象。其实,这正体现了它的独特生存理念。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毛竹以一种人们看不见的方式,一直在努力向下,扎根,扎根!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三月我在成都曾说:“不要务虚名而得实祸。” 从去年九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去年十一月我到郑州才发现这一问题。马克思写《资本论》,一百年了。法则不能违反,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过去学了就完了,谁也没有注意价值法则,可是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看起来,经验要自己取得。  相似文献   

12.
追求     
我曾是一棵苹果树的种子,曾经拥有雪白的别墅和美好的梦,忽然有一天,梦被剖开,我悠然坠落。面对心中绚丽的梦,我只能默默叹息,等待冬天,直到一个偶然,园丁将一撮泥土盖在我身上。当我在泥土中醒来时,秀美的春色展现在我面前,我像是受了鼓舞似的,拼命成长。此时的我已不再是颗种子,而是一株小苗。夏天的暴雨给我第一次洗礼,洗去往日的尘垢和失望,舒展嫩绿透明的枝条,向上,向上,向着阳光生长。我立志要成为大树,绝不做谁都可删刈的幼苗。吸收每一缕阳光,争取每一滴雨露,让它们充盈我绿色的身体,鼓舞我向上生长的愿望,当别的树都沉沉睡去,我还要不计日夜地继续生长,因为我有伟大的志向。点评:新颖的角度,别致的构思,精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引领读者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沉思。追求$息县第三初级中学@余洋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改革,增强广播节目的竞争,我们必须重视听众调查。如果说节目是种子的话,那么听众就是土壤,它只有来自听众、扎根听众,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家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产品实行跟踪服务,调查走访用户,把用户视为“上帝”,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听众调查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归纳起来有三  相似文献   

14.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相似文献   

15.
别向下越权     
越权有向上向下之分,向上就是超越了上级的权限,向下就是该下级管的事你去管了。历来向上越权的很少,因为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向下越权的却屡见不鲜,而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果堪忧。如果你大小是个官,那我劝你千万别向下越权。该你部下管的事,你千万别替人家去管。吃力不一定能干好,干好了也不一定能讨好。我的一位熟人就犯了向下越权的毛病,结果累死了自己,气坏了部下。她是一位女同志,皮肤细白,小巧玲珑,50多岁了,朝气仍不亚于年轻人。她戴一副白框眼镜,镜框后面那双黑白分明、至今睫毛闪闪的漂亮眼睛,能够明察秋毫…  相似文献   

16.
何福州 《军事记者》2006,(12):65-65
由于工作需要,我由一名基层汽车兵借调到机关当新闻报道员。在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中,我感受颇深,不仅知识面更广了,学习劲头更足了,也让我着实体验了一把钢笔字变铅字的喜悦。而这些都缘于我生命中的另一半——《解放军报》。也正是她,让我迷上了写作,迷上了新闻报道。说生命中的另一半,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来当报道员之前,我就对自己言过三关:第一,要对自己有信心,努力干好这份工作;第二,要多学习,多问,多思考,制定好学习计划;第三,多学习军报,一定要参加今年的新闻函授培训。不干这行是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由于今年2月底才来到机关,出于…  相似文献   

17.
客:据说,读过李修文第一部长篇小说《滴泪痣》的人没有不哭的,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数度哽咽”,你呢? 主:小说出来前,修文跟我说过这话,后来上了几家报纸的访谈录。我当时就笑着说我不相信——对他,尤其不相信,因为编完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心都碎了》,压根没有发现任何“催泪”的成分,反而在他的对经典、对世俗生活的解构圈套中有些晕头转向。仔细看报道,有名有姓边读边哭都是小说的第一批女性读者,包括责任编辑。我对女性没有偏见,也不怀疑她们作为作家的好朋友在表达阅读的原初感受时的真诚度;也从不认为我就比别人高明,或者是不是比别人更冷静,更克制,更知道小说的游戏规则。我对自己的哭没有信心,是不相信现在的小说还能有这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不能自已,又在自已之后骂一骂自己。我最后一次面对小说流泪是在什么时候?哪一部?那太遥远了。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能肯定《滴泪  相似文献   

18.
“惟陈言之务去”。用心为文的人,都很重视古人的这个经验总结。它算得上是一条“规律”吧? 不是有人说么,第一个把月亮比作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这样比喻的人是蠢才。说得这样尖刻,目的无非是要提醒人们,作文章不要重复别人的东西,要有自己的创造。只要留心看看报纸、听听广播,就不难发现,新闻中的“陈言”实在不少。现成的词藻,现成的比喻,用个没完。形容刻画事物逼真,少不了“栩栩如生”,说某人的大字写得好,必  相似文献   

19.
“一中框架”,被认为是开启政治互动的重要信号。两岸互设办事机构指日可待,构建两岸新型关系则亟待民间先行 6月14日,参加了“习吴会”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离京。次日,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启幕,为期一周。这一次吴伯雄受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委托率团赴京,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会面,是中共领导层去年11月换届后,以及今年对台系统人事布局完成以来,国共两党高层首次举行正式会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紧随其后的海峡论坛,被寄望为“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会议。  相似文献   

20.
飞花拾零     
最近,巴金在谈到文化开放时说,经济开放了,文化不可能不开放,这是必然趋势。有人担心文化开放会带来污染,这主要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我个人是有信心的。他说,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谁的文化水平高,谁就能站得住,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对外国的优秀文化,还是要学习、吸收。现在看来,中国的确还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的任务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封建不除,中国很难有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