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答     
《航空模型》2009,(12):65-65
刘阳问:市面上的接收机输出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 答:输出的是模拟信号。市面上的接收机虽然接收和调制信号的方式不同,但都是通过输出一个脉冲信号,来控制舵机达到所需位置。脉冲宽度通常在1ms~2ms之间,1.5ms为中间位置(对应舵机的中立位)。当接收机输出的脉冲信号高于1.5ms时,将驱动舵机做正向运动;低于1.5ms时,驱动舵机做负向运动。  相似文献   

2.
蒲立 《航空模型》2008,(3):30-31
一般来说,小型无人飞行器所使用的自动驾驶仪安装都非常简单,只需按说明书上的接线图,连接好电源、遥控接收机、舵机(与标准的航模舵机接口相同)、GPS天线就可以了;若用户还使用了通讯链路,一般自动驾驶仪上都会提供标准的工业串行接口与之连接。图1是在一架40级模型练习机上安装了自动驾驶仪的情况,可清楚的看到安装并不复杂,只需注意自动驾驶仪的轴线与飞行器的纵向轴线平行且正向朝前即可。GPS天线用胶带固定在飞行器背部,一般使用的都是平板天线,需将正面朝上安装,同时还要保证上方无遮挡物,否则GPS不易定位;另外,GPS天线的引出线缆是有屏蔽外套的,如果用户感觉线太长,将其截短时,必需保证接口处的良好屏蔽,否则也会影响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3.
《航空模型》2018,(10):50-50
这是双天模型最新推出的一款接收机电源,普通版包括1个Gemini3018、1套(含线缆)FSS-5开关、2根SBUS线、1包螺丝、2条MPX转接线等。这款电源支持双电池(2S锂电池)冗余输入、高压输出,最高可稳定提供30A工作电流。它配备了全新FSS-5安全电子开关,能自动同步接收机的输出频率,还支持双路SBUS信号冗余输入。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屏幕显示系统(OSD)和数据采集器 在第一视角飞行(FPV)中使用GPS无疑会如虎添翼。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屏幕显示系统(OSD)相连,在屏幕的边角区域显示定位信息(图1)。大部分用于遥控模型的OSD都有配套的GPS模块和数据采集器,连接非常方便,例如Eagle Tree(图2,图3)和Ez(图4)。  相似文献   

5.
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方向的振动波、振动频率在振动训练中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人体在负重蹲练习时附加不同振动方向、振动频率的振动刺激,测量训练前后等速肌力矩峰值、功率等指标。经对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水平方向和多维方向振动波的训练效果要优于垂直方向;在15~45Hz振动频率范围内,振动训练的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振动训练采用水平或多维方向的振动波,以及振动频率大于30Hz时,可收到较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频率张应变刺激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机械张应变刺激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形态及细胞增殖指标的影响,为寻找适宜的机械刺激负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FX-4000T细胞应变加载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施加15%张应变,频率分别为0 Hz、0.5 Hz、1 Hz和2 Hz,加载时间为每天6 h,连续4 d;以静置培养的卫星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卫星细胞周期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频率张应变下骨骼肌卫星细胞MGF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张应变刺激后的细胞形态为典型长梭形,且排列呈方向性和规律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 Hz、1 Hz和2 Hz组的G0/G1期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而0.5 Hz和1Hz组的S G2/M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与0 Hz组相比,0.5 Hz、1 Hz和2 Hz组的G0/G1期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而S G2/M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MGF 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但仅有1 Hz组显著高于时照组(P<0.05).结论:机械张应变刺激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能力和MGFmRNA表达,且与张应变刺激的频率有关,其中1Hz的刺激频率最适宜.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频率、幅值可控的波形发生器的设计方案,以MSP430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直接数字合成(DDS)技术完成多功能高频正弦波、方波信号发生器,通过键盘选择输出的波形及其频率值和幅值,实现信号的数据处理和实时显示.该设计实现了信号的宽频率输出、波形的自动切换、100Hz频率步进和幅值可变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输出信号频率精度高、幅值范围宽,波形清晰、精度高等特点,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和柔韧性的即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下短时振动训练对普通人群原地纵跳能力和下肢柔韧性的影响,了解作为准备活动的短时振动训练对人体下肢爆发力和柔韧性的作用,并分析振动频率与训练效果的关系,以更好地将振动训练应用于实践;研究方法:振动训练对象为31名(14男、17女)普通大学生,分别接受30 Hz、35 Hz、40 Hz、45 Hz的全身振动训练,振幅2 mm,每种频率每次共训练5 min.并于训练前、后接受心率、柔韧和下肢纵跳能力测试;结果与结论:振动训练后心率有显著提高,但心率提高幅度与振动频率无关.振动训练并没有使所有受试者下肢柔韧性和下蹲跳成绩得到提高.振动训练没有使女性受试者下蹲跳时下肢最大功率提高,但低频振动训练可以即时提高男性受试者下肢最大蹬伸功率,30 Hz是提高男受试者下肢蹬伸功率的最佳训练频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是研制一套快速反馈系统,用于测试和分析赛艇技术的生物力学参数。本系统于1989年研制成功,它由无线电发射机、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同步器及其相应软件组成。系统有6个通道,用以同步测量:作用于桨环上的力,桨在水平面内的角位移,艇加速度,运动心率。系统的采样频率为50Hz,有效遥测距离大干500米。系统软件能在几分钟内计算出50多个技术参数,给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运动员不同的技术模式对桨入水角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是差分GPS的两大定位技术,在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GPS的定位原理及其误差分析,然后介绍伪距差分原理和载波相位差分原理,最后结合实例,通过点位漂移量和点位中误差,证实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精度高于伪距差分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安静组(A组)、运动即刻组(B组)、运动后60min组(C组)、运动+电针1组(D组)、运动+电针2组(E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D组和E组分别采用2/15Hz、2/100Hz不同针刺频率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酮、睾酮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安静组比较,其余各组皮质酮(C)均明显升高,睾酮(T)显著降低,血清T/c比值具有显著性(P〈0.05);与单纯运动C组比较,电针干预组血清MDA均降低,SOD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干预组组间比较,运动+电针1组(D组)较运动+电针2组(E组)血清MDA降低,SOD升高,其中血清SOD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能有效防治运动性疲劳。不同频率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效应不同,2/15Hz频率针刺效果优于2/100Hz频率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局部振动对预防前臂肌肉疲劳的效果及其脑电神经网络机制。方法:选取1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诱发前臂肌肉疲劳前对其右前臂屈指肌肌腱实施3种频率(60、30和0 Hz)的局部振动,将60、30 Hz振动作为实验组,0 Hz振动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记录受试者在振动刺激干预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和屈指肌持续收缩至疲劳过程中的肌电、握力、主观体力等级感觉以及振动后即刻静息状态下的脑电。结果:1)在3种振动刺激下,肌肉收缩至疲劳的时间分别为(154.5±42.9)s(0 Hz)、(187.3±60.0)s(30 Hz)和(226.5±65.1)s(60 Hz),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且60 Hz振动>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2)肌肉疲劳过程中握力样本熵分别为1.62±0.33(0 Hz)、1.60±0.53(30 Hz)和1.31±0.40(60 Hz),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Hz振动<0 Hz振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利用下垂特性对微网分布式电源进行了多环反馈控制器的设计.多环反馈控制器外环为功率控制器,采用下垂特性,通过调节有功功率调节系统频率和无功功率调节电压幅值,并为三相电压的提供参考值.内环为电压电流控制器,电压环节采PI控制器稳定负荷电压,实现无差调节,同时电流环节采用P控制器提高系统响应速度.所设计的多环控制器并网时调节微网频率与电网频率达成一致并且输出一定的功率,当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网由并网模式转到孤岛模式时,其所有微型源自动调节功率输出和频率,实现功率共享且孤岛模式和并网模式之间的转换是无缝连接的,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稳定运行.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钓鱼》2001,(9):39-39
物体种类 声音特征声音产生原因20厘米以上大鱼直游“呜呜”声,声调平直,持续时间长,低沉有力,声音频率约300Hz一400Hz。大鱼不能敏捷转体,无惊吓时游动稳定。大鱼转弯“呜呜”声,声调突然转高,但随即又转低,转高时声音频率约700Hz~1000Hz。受到惊吓游速突然加快。大鱼群游“啊啊”声,像很多人齐声呐喊,声音频率约300Hz一600HZ。鱼多声音也多。10厘米以下小鱼游动“啾啾”声,声调发颤发飘,老是变调,声音频率约sooH:一1200Hz,转变时约1500Hz。小鱼敏捷游速快,爱拐弯。水草随水漂流“呜呜”声,声调平直不变化,毫无生气,不像活体。匀速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微型化学实验特点、发展历史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微型化学实验以节省试剂、减少污染、操作安全等优点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重视.在分析了微型实验的局限性后,总结出在确保定量分析滴定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前提下,将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相互结合,提出了用常规的实验仪器通过减少试剂用量来做微型化学实验.通过对甲醛法测定硫酸铵中氮含量实验微型化研究,得出当试剂用量为常量的1/2及1/5时,都能满足微型化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芯片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AD公司推出的高精度、多功能DDS芯片,能够在2MHz到100MHz范围内,分别实现高精度的本振源输出和多模式的校准源输出。本文所介绍的就是基于这种思想为短波探测接收机和短波测向系统设计通用多模式的短波频率源,经实验证明,它能很好地完成系统设计要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我校招募78例篮球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受试者分为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和对照组。低频组、高频组各20例,中频组、对照组各19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低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2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中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3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高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45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10min/次,4次/周,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量受试者右侧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结果:组内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定位角度与复位角度之间误差角度值、目标力矩与复现力矩之间误差值、感觉阈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组的位置觉明显优于中频组,肌肉力觉和运动觉明显优于低频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均能够提高篮球运动员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从而提高本体感觉,其中以高频振动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袁艳  吴贻刚  苏彦炬  李玉章 《体育科学》2012,32(10):64-68,97
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半蹲运动成为一种新兴的下肢力量训练手段,但是,负重半蹲运动中附加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对下肢肌肉的激活特征研究较少。以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在不附加振动、分别附加频率为30、40、50Hz共计4种振动刺激条件以及无负重和负重30%最大力量两种负荷条件下完成10次半蹲起的大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经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对所有被检肌肉肌电均方根值(EMGrms)有显著影响(P<0.05),负重对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EMGrms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对股二头肌和半腱肌无显著影响;振动刺激和负重对各被检测肌肉肌电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表明,50Hz的振动频率可以显著提高被检肌群的EMGrms。结论:30%1RM负重可以提高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的肌肉激活,但不能增加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肌肉激活。无论是否负重,半蹲起练习时附加振动频率为50 Hz的振动刺激可以显著增加大腿肌肉激活(P<0.05)。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脑电α波特点,探讨其项目内稳态的EEG信号特征,利用高级运动训练监控仪采集5名健将级竞走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56个样本的EEG α波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序参量理论提取竞走运动员 SpSH 所隐含的竞技水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状态优秀运动员SpSH品质明显高于状态一般运动员.说明竞走运动员EEGα波的序参量(优势频率10 Hz)可以表征其SpSH品质.  相似文献   

20.
利用GAMIT数据处理软件中的动态定位模块(TRACK),获得短基线(以200m外的强制观测墩为参考点)和长基线(以IGS-Wuhn站为参考点)的GPS高桥墩监测点的相同时间的变形量.实验结果表明:用TRACK模块可得到监测点清晰的动态位移量,并且短基线的监测数据质量优于长基线的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