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生的“不小心”,引发智慧的精彩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角色,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一趋势也顺应大的教育教学方向.教师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要包办,不要急于给答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教师在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相似文献   

2.
对于刚刚跨进青春门槛的中学生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小秘密”。心灵的向往,生命的躁动,难忘的相思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隐秘世界”。面对这些秘密,教师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3.
一、引导主动参与,诱发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引发学生阅读的“未知领域”,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下结论,“把判断挂起来,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一切都在阅读中,一切都在探索中。让学生在阅读探索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过程登上讲台开始讲课。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应是先看图后学文。当我出示课文插图后没有马上进入教学,而是征求…  相似文献   

4.
赵国友 《新疆教育》2013,(14):94-94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和思维上的疑点,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任何发明和发现,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任意报一个两位数,由教师组成“数字列车”。学生:(1)28,教师:28→16(2)15,15→5(3)87,87→56师:请仔细观察,第一节“数字车厢”和第二节“数字车厢”,这里有一个秘密,哪位同学能发现这个秘密?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很快都举起了手。)生:我发现前一节“数字车厢”中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就是后一节“车厢”中的数:2×8=16,1×5=5,8×7=56。师:你们同意吗?同学们真聪明!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好吗?要求:开数字列车,老师说前一节“车厢”,学生马上说出后一节“车厢…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应让学生多参与主动思考。课堂上,教师不能急于解决问题,也不要急于推进教学进度,要等待学生的思考,等待学生的感悟,等待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细心揣摩,主动发现,适时点拨。教师还可以试试少讲一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的着力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7.
补充设计(一) 上期第20页“你是什么根”一文中说到,讲“值物的根”一课,学生出现了“马铃薯是植物的贮藏根”的说法,这时教师不要急躁,急于否定;也不要用自然教师的“拿手办法”——“这个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争论不清,留着下节课再探究。”这种开脱的办法虽然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混乱”,但是学生此时没能得到满足。正确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寻找出根与茎的不同的特征,既能达到目的,又为“植物的茎”一课作了巧妙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课堂提问或课外作业,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差错时,教师都不要急于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应当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和试着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例如,在关于元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里,各元素是以游离态还是以化合态存在的?学生回答:“氧气以游离态存在,二氧化碳以合态化存在。”这个回答,说明学生对“游离态”、“化合态”所指的对象模糊不清。这  相似文献   

9.
郭小华在《湖北教育》 2000年第 3期撰文指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自主自由活动的“空间”,自己学、自己评,长知识、长能力。实践证明,教师讲清楚不如让学生自己想明白。一、给学生以自我探索的空间。每一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应该先让学生尝试开垦,给他们一个施展能力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不要急于分析解释,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与已有知识的异同与联系,留出“空间”去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要比单靠教师讲好得多。这种“空间”的设置不仅能满足孩子探…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也提倡“发现教学”,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概念——“用头脑亲自获得”.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而是要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用头脑亲自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逐步具备“明智的推测”、“丰富的想像”、“大胆的提出”、“暂时的结论”等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重要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将古诗童谣恶搞成打油诗,一边拍手一边吟唱。遇到这类情况,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打消学生学习古诗童谣、在生活中活用语言的积极性,而要认真分析学生“改编”古诗童谣的成因及心理根源,正确引导,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龚创新 《湖南教育》2011,(10):44-44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为了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留些时间让学生陈述、思考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能力,是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质疑诱导,激发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不耻多问”,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学生质疑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时…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把话说完是一种修养   常有学生向笔者倾诉说:“我对某某老师不满,因为他经常不愿听我把话讲完.“的确,这在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中并不鲜见.学生不同于成年人,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在他们眼里会看得很重大,而且考虑问题时往往都很认真.因此,学生讲话时,无论说什么,教师都要耐心地听,让他们把话讲完,给他机会解释,不要打断,更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5.
要做到对学生有真诚的爱和相信学生,“鼓励”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法。如何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从而发挥课堂教学效益呢?一、鼓励观察,训练联想能力数学知识是对具体数学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抽象、概括离不开观察,所以观察是感知数学知识的基础。首先,教师不要急于把规律(或结论)“灌”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题目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新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中枯燥、单一、机械训练的局面,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课堂上常常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面对这种景象,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  相似文献   

17.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观察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观察更具有精确性。因此,在观察前必须先激起学生们的观察兴趣。例如:在学习《鸟》时,我首先问同学们,我们家中平时养的鸡、鸭、鹅是不是鸟有的同学说“是”,也有的同学说“不是”。两种意见争执不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说:“同学们请不要争吵,等咱们学完这节课之后,我相信同学们就一定能准确地判断它们到底是不是鸟了。同学们愿意学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学生心里都想…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努力做到整个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教师在刚上课时,不要一开始就讲述当天的新课,而应先提出一、二个学生急于解决,但利用旧有知识和技能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与心理特征都与以往同龄人有所不同。大量的外界社会信息,难免精华、糟粕俱存。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注意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为了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留些时间让学生陈述、争辩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常常读到诸如此类的“后进生”转化案例:XX“后进生”,看不到成才的迹象。后来班主任老师发现他画画不错,就把出班级黑板报的事儿交给了他。这件事使他找到了自信,从此像换了一个人,慢慢地该同学各方面都进步了,最后跻身于“优秀者”的行列。与那些扮演“警察”角色,以批评为“武器”的教师相比,这一类教师无疑是高明的,他们能够去努力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激发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但笔者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也具备这种才能,教师要不要给他以施展的机会?着意奉送“后进生”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