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全世界的学者在相继研究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世界文明消失的成因后,产生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21世纪将是中国再次引领世界的时代,也是华夏文明再次辉映这个蔚蓝色星球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高峰 《职业圈》2014,(19):2-2
文化其实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引入文明传播的视野。这是由人类历史的特征、当代世界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奋斗的特定背景决定的。从文明传播视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就主题而言,一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贡献,二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贡献;就方法而言,关键是要突破西方主导的旧历史观及建于其上的话语体系,在文明对话的新历史观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这种创新既要体现中国文明基因,又要体现文明借鉴色彩,还要体现时代实践特色。从文明传播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从更深层次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文明形式论     
吴秋林 《文化学刊》2010,(2):171-178
形式最初的呈现是自然法则的力量所致,它是人类所谓文明形式的原始动能。谁最早认识了形式的意义,谁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就获得了这个先机。人类精神的最终极的本质就是形式。不同形式感的文化,也就称为不同的文明。人类思考的我们自己的文明大致有:采集文明、狩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等。文明形式的力量分为三种:一是与物质生产有关的形式力量;二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形式力量;三是与精神观念有关的形式力量。华夏文明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明体,它以农耕文明为主体,建立了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系,并在多种文明形式的冲突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使我们的华夏文化不但有数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今天仍然具有在新的文明形式中自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丰富的时代意涵,引发国际舆论积极反响。国际媒体、政党政要、专家学者充分认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高度赞赏中国首提倡议彰显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表示支持中国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努力。为此,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用好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善用文化柔力、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积极开展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间交流互鉴不可或缺。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广泛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愈加璀璨辉煌。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对自身建设发展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大势等诸多因素的深刻把握与认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给出的又一中国方案,其摒弃了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等思维陷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善兵 《职业圈》2007,(12S):162-163
位居华夏一隅的古徽州地区在自南宋以来创造出了极其辉煌的新安理学、徽商和徽派特点的文化艺术等引领了一个时代发展方向的历史文化。用历史的辨证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并借鉴徽州传统文化中和谐文明思想为当前学术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时代发展的新方位和现实之困境,相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再到2018年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哲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蕴含着鲜明的哲学特征,同时在理论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丰富以及指导实践和提供世界环境治理方案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全球文明倡议是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突。但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正在阻碍全球文明倡议的推行,如国际格局的两极化风险、大国间对抗加剧以及国家间矛盾的激化已对国际人文交流造成负面影响,而西方根深蒂固的“西方优越论”“文明普世论”和“文明冲突论”等思想偏见则成为阻碍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层次障碍。为此,有必要以管控好当前地缘政治矛盾为重点,在增进人文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化解西方的思想偏见,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最终实现创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人类文明向数智文明形态演进。人工智能将成为数智文明时代的核心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深刻变革生产关系,成为未来新型文明形态的新传播主体、场景和范式。人工智能技术标准、规制潜移默化展现中国观,形塑世界观。因此,增强未来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契机,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引领数智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吴善兵 《职业圈》2007,(23):162-163
位居华夏一隅的古徽州地区在自南宋以来创造出了极其辉煌的新安理学、徽商和徽派特点的文化艺术等引领了一个时代发展方向的历史文化.用历史的辨证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并借鉴徽州传统文化中和谐文明思想为当前学术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随后,西欧北美迅速实现工业化,人类走向工业文明新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按照老路子发展.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悉心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出著名的“李约琴问题”,或“李约瑟难题”.他提出,公元11世纪,中国(宋代)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顶峰,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或“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国家早了近1000年,何以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甲骨文、铜器铭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向父权制时代的过渡,因此,商周是考察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卜辞、铭文等文献中的一些资料证明,在父系制处于高级阶段的殷商时代,女性仍然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到了西周,随着以周礼为标志的父权制时代的到来,妇女地位一落千丈,为后世巩固和强化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了法治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进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上传播好、解释好、宣介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任务。要从战略上科学谋划、在战术上积极行动,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地球生态的核心话题。善待环境,保护的是人类自身。国际社会也是一个生态圈,以国际政治为基础的全球环境充满了争议、竞争与斗争。中国的国际传播置身于“西强我弱”的国际环境中,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舆论生态。做好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传播,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讲明中国道理。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路径,要遵循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有机平衡的规律,结合国际传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用多样化的声音来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和话语。  相似文献   

17.
华夏古"帝"考——黄河文明探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是华夏先民的最高天神,夏商周秦人皆崇祀之。上古文献反映古华夏的"帝"以及对其的祭祀与印欧古代文明对天帝信仰和崇拜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语言学的证据又证明上古汉语的"帝*tees"与原始印欧语的*Deus(天帝)同源。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和印欧史前文明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面临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加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共同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世界新文化,是人类走向各民族共生共荣,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一就当今世界文明的架构看,无论从世界几大主要文明例如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或称东亚文明)来看,还是从不同国家、区域、族群、宗教信仰以及当代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于不同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施政方针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而党的十八大,更是首次单独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提升至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确定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也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