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男主人公在性格上具有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烙印,也与艾米莉的个人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希斯克利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正是男主人公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兴起,中上阶层对异国风味商品的狂热以及资本、技术的发展导致全球远程贸易的繁荣,大量中国物品被输入到英国,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艺术风靡英国。中国风构成一个独特和重要的文化艺术现象,在园林建筑、陶瓷、家具等方面对英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的艺术家在模仿、借鉴、吸收中国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最终推动了英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中国风在英国风行,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是全球首个推出文化艺术国家战略、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国际输出及其蕴含的价值观传播,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塑造英国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与金融服务业并称为英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构成了英国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0,(2):159-159
<正>乔丽媛在《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发表《和平·平等·博爱——池田大作"教育童话"价值体系初论》一文,他指出,池田大作的"博爱"和"平等"的观念一样,有着很深的个性内涵,被灌注了更多是非、善恶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第十二届(2018)杭州文博会9月19日至23日在滨江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文博会首次推出"国家主题展区",主办方为英国。该展区由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诺丁汉市政厅、英国独立设计品牌联合打造,规模达1000平方米,全面展现了英国设计师眼中的生活美学。除英国文化主题馆外,主会场还邀请了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日本、德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英国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华人移民英国的历史变迁、主流社会及华社经济状况、全球媒体业发展新趋向密切相关。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持续,英国的华文媒体无论在数量构成、内容设置、生存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诗经·王风·大车》一诗文辞浅显易懂,看似不难理解,但是它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诗经》中受议论最多的诗之一.该文例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题,即刺周大夫说、淫奔者誓言之词说、表坚贞爱情说、征夫思妻说、息夫人明志说,结合相关史料,从诗本义出发,对5种主题进行逐一辨析,认为该诗主题应与息夫人有关,诗中誓言当指息...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4):63-63
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的走红并不是政府刻意支持的结果,而是英国人在文化传承中所做出的努力使然。不论学历高低、收入高低,英国男女老少从小都会学上几段莎剧经典台词,莎剧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当有能力去剧院消遣时,英国人自然会首先想到去看莎剧。久而久之,莎剧就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伊拉斯谟式的文雅学识教育、塑造人的绅士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最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经历了从中世纪经典教育向近代早期教育的转变,对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人"逐渐走向世俗社会。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文化学刊》2008,(6):92-95
英国人东来之后,南沙群岛的重要地理位置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英国人多次非法勘测西沙岛礁,进行了命名,并绘制了较为详细的图,以作为将来侵略之用。研究英国对南沙群岛的命名及影响,对捍卫中国海疆国土主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时代中国"中国文化节在英国举行由英国各个城市的市政府,包括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布里斯托尔等城市主办的"时代中国"中国文化节于2008年2月到8月在英国各个城市举行。这届文化节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节。活动将持续6个月,直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结束。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8月5日至8日,英格兰乒乓选手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访华团来到浙江宁波,进行了为期4天的交流访问。今年1至2月份,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在英国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期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朵红牡丹铺出的文化新丝路,在宁波与英国城市间含苞绽放,展示美丽。  相似文献   

14.
陈志祥 《职业圈》2012,(31):64-65
身处英国街头,纵然吹着寒风、下着细雨,但英国人却不爱撑伞,宁愿穿上一件风衣。这并不是英国人的怪癖,而是一件遮风挡雨的风衣所提供的效益,而提起风衣,许多人的第一联想就是英国品牌Burberry。  相似文献   

15.
杨宽 《文化交流》2016,(9):86-89
正2016年1月11日至2月20日,受英国诺丁汉大学湖边艺术中心邀请,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在英国开展为期40天的中国书画艺术国际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这是"红牡丹"自创立以来首次走出国门,在海外传播中国艺术文化。"红牡丹"在英国40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掀起了英国民众学习中国书画的热潮,创造了百米牡丹长卷英伦绘画传奇。  相似文献   

16.
新编《清史·朴学志》编撰的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前此有关著述所未见之篇目,但也有一些略欠之处。在此对新《清史·朴学志》在篇章命名、体例、内容等方面的欠妥之处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羊吃人”——圈地运动,是学生时代学到的一点英国历史知识。说实在的,对英国600年前的那段历史,平时很少去探究,对英国圈地运动的本质也缺乏了解。2006年6月,我有机会实地走过“羊吃人”的地方,真实地感受了英国“羊吃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英国红茶文化自成体系、世界闻名,但为何产自中国,后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面积成功栽培的红茶会成为英国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以"英国红茶"的名号享誉世界,其个中缘由让人好奇。作者以中国茶传入英国的历史及英国进口茶叶种类的改变为切入口,对英国红茶文化的成因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第三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近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和英国文化、通信与创意产业部长艾德·韦泽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主旨演讲,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