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肯定中学生利用网络优势求知的同时,我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迷恋网络和网络不良信息已对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迷恋网络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中学生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成了对中学生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责任,也是建设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以下从中学生使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措施谈自己的看法。一、中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浏览不良信息。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都接触过不良信息,少部分中学生热衷于  相似文献   

3.
孙杰飞 《考试周刊》2013,(29):123-124
中学生最容易迷恋网络进而患上网瘾。信息技术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加强自制和自律、实施有效引导和情感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发展兴趣爱好等方式,在中学生网络迷恋预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网络正在飞速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其种种弊端也因而日渐突出。现在,孩子们见面交换的是QQ号码,津津乐道的是五花八门的网上互动游戏,上网玩游戏的学生约占上网学生总数的86%。据一项对网民的调查显示,76%的网民认为,网络上适合中学生的信息匮乏。教育站点太少且质量不高,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越来越近了.网络的大众化,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了新知识,接受了新信息;而另一方面,却又能出现了许多学生痴迷上网,接受了一些不良信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为此,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不健康的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呢?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就更应该注意的问题了,本人从网络的正反两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薄论.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互联网“一网情深”,尤其是有些中学生对上网达到如痴如速的境地,这种现象已经从城市蔓延到乡村,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加之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甚至引发了许多中学生犯罪。而农村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网络文盲”,对中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苍白无力。本文主要阐发上网成癔和学校教育策略,着力构建“四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着力变“堵”为“疏”,从根子上解决中学生上网成癔的习惯,培养张弛有度、文明上网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对传统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泛滥、网络综合症的出现,以及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弱化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占领互联网这一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在虚拟空间中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的有益资源,以克服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早已闯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上网到底在干些什么?根据我校对学生寒假上网情况调查,他们所做的事情依次排列为:游戏、聊天、看新闻、学习、收发邮件。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游戏和聊天,其次才是学习。那么,学生会不会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他们会不会沉溺于网络导致上网成瘾?这些问题实在令老师和家长担忧,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在信息时代占据有利地位.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许多学生上网痴迷,接受不良信息,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不健康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下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潘韦瑜 《贵州教育》2007,(15):16-17
一、当前中学生迷恋网络的主客观因素 1.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易受网络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家庭、学校、社会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在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总结了现代网络对当前中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化方面、价值观方面、人文精神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生理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分年段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希望通过对未成年中学生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运用网络,加强自身修养,戒除一些异常行为,努力地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总结了现代网络对当前中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化方面、价值观方面、人文精神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生理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分年段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希望通过对未成年中学生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运用网络,加强自身修养,戒除一些异常行为,努力地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14.
正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时下有许多中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够健康上网和健康成长呢?首先我们要厘清他们痴迷网络的原因。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上网率达64%,喜欢上网的达52%。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网民数量还在迅速膨胀。为什么中学生如此痴迷网络?  相似文献   

15.
由于青少年本身法制观念的缺失,以及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网络犯罪频频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要想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社会、家长和学校就要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地利用互联网。同时,管理部门应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环境,避免青少年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  相似文献   

16.
曾劲松 《班主任》2001,(12):19-20
随着IT产业的发展,网络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中学生上网热正在校园内外不断升温,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学生上网教育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作为高二年级的班主任,我想结合自己平时对学生上网的教育谈一谈工作心得.  相似文献   

17.
黄景森 《中国德育》2004,(11):74-74,76
当代中学生青睐乃至迷恋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要、成功需要、尊重需要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也是中学生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又一新陷阱。学校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主动积极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中学生接受有益的网络知识,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网络,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不良上网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大学生不良上网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游戏成瘾、网上聊天成风、浏览不良信息和看网络电影无度等.除了网络本身的因素以外,大学生不良上网还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够、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住等方面的原因.应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大学生不良上网问题:及早教育,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加强技术防范和管理;加快针对网络相关问题的立法工作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也快速融入到了网络世界。互联网让学生扩大了视野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到部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一、网络负面因素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1.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给农村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另一方面,一些带有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倾向的不良信息也夹杂其中。许多自制力较弱的农村中学生出于好奇,在网上游览一些不良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作为青少年中上网的主体,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由于沉溺于网络而产生了心理负担过重、价值观发生扭曲和人际信任危机等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创建优质的网络心理知识资源库、加强对中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适与维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的咨询与治疗以及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