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2.
这个“婴儿”不能倒掉───也谈“企业新闻”与“有偿新闻”梅松武“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闻界也普遍认识到“有偿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并采取了不少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使产生“有偿新闻”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净化。最...  相似文献   

3.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4.
NBC和CBS抵制“有偿新闻”消除新闻记者以权谋私现象,是美国新闻界近几年来改革的主要目标。因为有的新闻记者接受礼物而去写一些“有偿新闻”,或者在他们工作之余利用职务之便去谋求个人利益,所以它经常是困扰美国新闻界职业道德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为维护其客观...  相似文献   

5.
怎样抵制『有偿新闻』陈伟“有偿新闻”现象成了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新闻界自律是抵制“有偿新闻”的基础新闻自律是新闻界及其从业人员在享受新闻自由时,为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而...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有偿新闻严重危害党的新闻事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新闻界的腐败现象。作者认为,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温床,新闻报道权寻租是产生有偿新闻的根源,禁止有偿新闻亟待建立健全规避这种新闻公权寻租风险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新闻界禁止“有偿新闻”已初见成效。但要持久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透视和剖析了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于我们把《通知》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新闻界禁止“有偿新闻”已初见成效。但要持久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透视和剖析了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于我们把《通知》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1)
秦中随笔“有偿新闻”如今在新闻界泛滥成灾。有的把广告以“专访”、“专版”、征文的形式出现,蒙骗受众;有的传媒机构干脆成立专门班子搞“有偿新闻”,对稿件明确规定了收费标准。一些传媒内部的部门和驻外埠采访单位为“有偿新闻”设立小金柜;一些驻外埠记者与驻地...  相似文献   

11.
“有偿新闻”的要害在“有偿”。“有偿”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四类“有偿”,即政治(权利)有偿、经济(物质)有偿、人情关系有偿。还有一类,则是这三者的结合:政治、经济、人情的多重利益有偿。由此可见,“有偿新闻”可分为四类:“政治有偿新闻”、“经济有偿新闻”、“人情有偿新闻”、“多利性有偿新闻”。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上的某种报偿,新闻媒体或媒体中人提供传媒和新闻形式为他人所用,这就是“政治(权利)有偿新闻”。这种新闻在西方新闻界是存在的。这类“有偿新闻”的制造者,为有权有…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偿新闻”成为新闻界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我国有关法规是如何规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如何规定的?国外又是如何处理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有的读者可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新闻界可以搞“有偿新闻”。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国家的新闻法律都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例如,法国《关于报刊组织的法令》第13条规定:“编辑的一切广告文章须冠以‘广告’字样”;《葡萄牙新闻法》则要求“所有文字或图像广告,如  相似文献   

13.
目下新闻界正厉行“职业道德”之“反腐倡廉”,刹“有偿新闻”之风。“有偿新闻”起于利欲薰心,而所谓的“义利之辩”更是一个渊源久远的道德话题,故忧国忧民之士多从道义角度入手,纵横捭阖,晓以大义。此  相似文献   

14.
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5月7日举行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新闻界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治理“有偿新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坚决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中央和首都25家主要新闻单位及部分省市党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大家交流了三年来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遏止“有  相似文献   

15.
视野     
《视听界》1996,(4)
治理“有偿新闻”措施出台据新华社五月七日电,我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治理“有偿新闻”措施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采访归采访,赞助归赞助,两者不能合二为一。采访不能由被采访单位出“赞助费”,新闻报道决不允许收取“宜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用为某个单位办专版的形式,向有关单位索取一定的报酬,读者把这种“专版新闻”叫“有偿新闻”。这种做法开始散见于一些地方小报和专业报,后来逐步发展到一些全国性的大报和杂志,所需酬金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不少报社把办“有偿新闻”作为发财致富的重要门路,并在某些协作会上介绍经验。搞有偿新闻究竟对不对?对此新闻界看法不一。赞成者说,有偿新闻是解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18.
王平 《新闻传播》2005,(11):23-26
“有偿新闻”,在新闻界由来已久,就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商品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持反对意见的朋友商榷张允若编者的话新闻商品性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有偿新闻”泛滥,新闻界和新闻学界又旧话重提,就“有偿新闻”现象和新闻商品性的关系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与几年前不同,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商品...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的病理与疗治──与邓自强同志会诊阮志孝邓自强同志在《新闻界》总第58期发表了《不妨釜底抽薪》一文,对如何禁绝“有偿新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主张“要采取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笔者深有同感。但是,以禁止“企业新闻”为根治之术,似乎有点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