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今多将"文人画"与"士人画"等同而言,解释为与画院画相对立的一种绘画类型,这其实是一个偏见。"士人画"与"文人画"的创作主题、核心思想、评判标准都存在许多差异,两者应是相对独立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绘画风格及其美学理论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文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尚意、尚趣、追求"逸"格,具有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借景抒情为创作目的,谋求景情合一,"尚意"是文人画的美学核心.  相似文献   

4.
张光辉 《文教资料》2013,(14):72-74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作者分析了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宋元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宋元画奠定了中国画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常借山水的平淡、清洁、自然以寄托心灵的寂静、沉思。沈从文和中国传统画关系密切,宋元画更是对沈从文小说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沈从文受道家思想和屈原的影响,既有老庄的豁达,又有屈原的幽怨,这种气度让他与宋元文人画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6.
王雨 《教育与职业》2007,(8):182-183
北宋中期丈人士大夫画形成潮流,郭若虚提出"气韵非师"的理论集中代表了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对以后中国画坛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思想一方面重视人品的培养,对繁荣文人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视画外工夫轻视绘画创作,导致了中国画整体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后人对前人一种文艺现象的认定与归纳。对于文人画可溯源至汉的观点,我不以为然。文人画,无疑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明代董其昌断言:"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因为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能够自成体系的体现文人士夫画的特征,更缺乏这种系统的感知与创作实践。文人画不同于民间绘画、宗教绘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为中国画“六法”之首,对文人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重点讨论气韵生动与文人画之逸格及文人画笔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初中国画存在于一个特殊和矛盾的文化环境里,在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中西论争"中大致产生了四种不同主张的派别:改良派、国粹派、折衷派、传统派。其中"传统派"的存在很尴尬,在混沌迷茫的时代,他们往往被误归入"国粹派",可有些思想又和"折衷派"相近。他们不绝对排斥西方先进思想,对西方画学有深刻的了解,提倡传统文人画的理念,在重新整理后发现"传统"派在当时可谓既坚守又进步。  相似文献   

12.
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标志一个时代的元素之一;信息社会时代电子音乐其标志之一。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经历了探索、创新与反思,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意识到:如果沿着西方国家的路子发展,将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方式可以是外来的、手段可以是借鉴的,但作品的内核应当体现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书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面上,而且还表现为汉文化的载体。纵观书法艺术在中国的漫长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书法艺术与平面广告设计进行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对我国各高校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探讨了该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对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材使用、教学师资、教学过程各环节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装饰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在继承过去装饰设计教育的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教育思路、挖掘新的艺术课程、寻找新的艺术设计题材。本文结合地方高校装饰设计教育的现状与特点,阐述了地方高校装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有效的改进措施,并对如何创新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共同语的拼音方案。自它被公布施行至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运用。但是《汉语拼音方案》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汉语拼音方案》的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已经有人作过一些研究,这些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汉语拼音方案》的局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将对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规则、省略规则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加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历程是曲折发展的过程,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积累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水平历经千年历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物我并融的境界,影响了世界各地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论文通过对古典园林景观建筑布局的研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形式、造园手法,为现代造园与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国际组织的活动在中国展开,他们需要将品牌和活动的内涵传达给中国公众以获取认同。而由于英语与中文存在天然的界限,这就需要对英语广告进行中文环境下的精准翻译。本文在对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分类和功能进行了探讨了以后,分析了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使用特点,探究了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