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行重行行     
再次见到丁行的时候,他站在我的画面前,我定定的看着他,说不出话来。始终记得初次相遇丁行的那个下午,我见到了剃着平头的丁行。他的鼻子被南京寒冷的风冻得通红,手指也有些微微的红肿。我倒了茶给他,他用感激的眼神望了我,用他后来的话就是,一杯茶驱走了所有的寒意,暖到了心底。遥远的四年前,高考让我没日没夜做习题。只是我的努力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最后父母决定让我重拾丢弃了5年的画笔。父母请来了家教,我便认识了丁行,这个浓眉、狭  相似文献   

2.
行行重行行     
<正>10年前,我去云南大学报到。从厦门飞昆明,落地的时候是凌晨1点。当时已经是8月底,机场候客的出租车司机还穿着厚夹克。车灯打在高架护栏上,灯光像是被什么吞掉一般。8月的长夜像是要从窗外灌进来,一些街景呼啸而过。后来我才知道,那交错的是小菜园立交,那笔直的是一二一大街,那时候的我还想不到,我会在这一片来来回回地走,打发掉一些不安和无措,抑或是寻找一些前路的宁静。  相似文献   

3.
正一名师,主要是来自于外在的评价。在现实教育中,我们都向往做个有名的、有影响的教师。我毫不隐晦地说,我也曾梦想着当名师。到现在我也不反对当名师,更何况我也被名师影响过。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名师。一位名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虽然自己只是一名极普通的教师,却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名师,而我向往的名师并不一定有着诸多“金杯和银杯”。在我看来,口碑良好的教师更值得敬佩,逢上午稍闲,仓促写就此文,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出现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然而,名师工作室运行的现实状况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主旨,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绩效评估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引发教师反思“我为什么参加名师工作室”、“我如何参加名师工作室”和“我对名师工作童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功能,需改善名师工作室的入口、强化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拓展名师工作室的边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出现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然而,名师工作室运行的现实状况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主旨,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绩效评估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引发教师反思"我为什么参加名师工作室"、"我如何参加名师工作室"和"我对名师工作室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功能,需改善名师工作室的入口、强化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拓展名师工作室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郭淑琴 《教育文汇》2008,(12):42-43
你想成为名师吗?这话问得可能有点可笑。谁不想成为名师呢?但成为名师太难了!我是一位从教不久的新手,能成为名师吗?我的起点学历仅是中师,能成为名师吗?我的工作单位在偏僻的农村中小学,能成为名师吗?我告诉你:能!  相似文献   

8.
今年三月,我和同事们一道,专程到淮北听名师讲课。从淮北回来很久了,我仍能清晰地回想起那些名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仍能清晰地回想起精彩纷呈的每一节课;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名师们把握课堂的潇洒从容。在淮北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认识了于永正、王崧舟、张化万、张祖庆、吉春娅、陈金龙六位名师。他们真不愧为名师。  相似文献   

9.
行行诗     
义瘾巍髦空飘来一吕石冲-是码码睡乐的脸,沮也憩爱地朝誉我微答玺誉司毛鳄嘿仙箕·童年是一首歌充满快乐充满幻想像唧唧喳喳的小鸟唱着飞上蓝天的向往童年是一首歌充满天真充满浪漫像嗡嗡嘤嘤的蜜蜂唱着酿造甜蜜的欢畅童年是一首歌一首信心满怀的歌像川流不息的河水唱着拥抱大海的渴望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戴乾小学六年级甲班戴福发鸳黝戛蠢彝鞘粼瓣霏瓢雾霏蘸攀羚华许钾些奏下奉蒸章那集稗暂{细小的情档i蒸鬓攀 华魂茸些奏李聋雍姆牢绪自孕的葺馥瞿鬓孽i鬓渭纂蓬{囊蘸蘸瓢蹄聋攀自条乖华趣拿戴霆昌熟班攀藻翼攘陈凯辗巍撇巍馨蒸舰玺嫩粼麟鬓…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我有如下心得体会。一、亲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我注意到我周围公认的教学名师,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学生、亲近学生的心,日常处事都有着平易近人的态度,乐于帮助别人,也就是说有着一副热心肠。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也充分说明,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人,学生就能把自己当作他们的知心人。我从不把上课当作是一个任务,而是当作一个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不论学习上、生活上还是思想上,我都有着乐于助  相似文献   

11.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次“我学名师”演讲赛,号召全体老师向名师学习。我有幸观看了从同事手中借来的几张“中国名师课堂实录”光碟,同时查阅了于永正、窦桂梅、薛瑞萍等小学教育名师的成长资料,感慨万千,深受启发。静下心来,不禁沉思:学名师,究竟学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王少滨 《青年教师》2009,(11):50-51
《明师心语》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第一辑中的一部,作者是原北京市第五中学校长吴昌顺。我读《明师心语》是被书名所吸引,我奇怪为什么是“明师”而不是“名师”呢?“名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指著名的教师、闻名的教师。学校的名师工程,树名师建名校等,让名师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梦想。窦桂梅、赵谦翔、魏书生、李镇西等各地名师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那么此“明师”何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了这本书,读罢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相似文献   

13.
行行复行行     
出门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选择方式的问题。飞机轮船汽车,一切取决于你手中的钱和预计时间。可对于古代入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繁复的大事。即使只是日常出门,你也要随时左顾右盼,先选择好自己的姿势再走。  相似文献   

14.
张小失的《对门有多远》开篇道:“明天,我一定能买一张机票飞向天涯海角;但是明天,我不一定能抵达对门客厅的沙发。”在心灵引起巨大震撼以后,我追问自己:“明天,我一定还是一位教师;但是明天,我不一定成为名师。我离名师有多远?”不久前,笔者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潘小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朱乐平等三位名师的示范课和学术讲座。在惊讶他们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和丰富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时,我终于明白:他们何以成为名师,我离名师有多远。一、尊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潘…  相似文献   

15.
在参观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之前,我只知道名师工作室这个名词的存在。于是,带着很多问题,我认真地参观了这所学校的8个名师工作室,尽管他们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已经在省内处于领先的水平,我还是要追问自己,如果建立我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它是什么模样?在参观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有关名师工作室的资料,结合我所了解的一些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现状,我发现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乎是学校自发组建性质,成员大多来自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的功能也几乎雷同,新课程开发、优秀教师教科研基地、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创新工场、学  相似文献   

16.
平视名师     
刘敏威 《中学教育》2007,(12):30-32
2007年11月初的绍兴——"巍巍会稽山,悠悠鉴湖水"的文化古城,相聚了一出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节"的盛典,相约了一场"名师荟萃"的盛会,也相撞了一次思想与文化的盛交。在这里,我再次领略了《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大手笔策划的对一线语文教师有着强大冲击力的活动,观看"名师"、"新锐"、"专家"、"新秀"精彩纷呈的展示,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生难免别离,离别与爱情儿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情境。因此历代诗歌中。伤别可以算是与爱情同样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 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晚清批评家陈祚明称之为“千古至文”。这些不知名姓的诗人们在动荡飘泊的岁月。拿起笔,抒写他们感时伤逝的未世情绪,笔调温婉细腻,情感缠绵深厚,《行行重行行》尤可称为其中的佳作。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开篇前三句,是“赋”的写法,明白如口语,仿佛平铺直叙,其实这正是诗的深处所在。诗中暗含着两个典故:“生别离”来自《楚辞·九歌·少司命》,原句是“悲莫悲兮生别离”。行行重行行这一重复的举动,暗示着爱人与自己的距离愈来愈远,而且不可休止,生离的悬挂带给女子莫大的悲痛,电给诗的起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悲意。“道路阻且长”来自《诗经·蒹葭》。在那首诗里一位男子为了追求自己的至爱,不惜逆流而上  相似文献   

18.
<正>曾经有一段时间,作为一名参加工作10年的教师,我突然觉得自己不会上课了,工作的瓶颈期悄然而至。是否选择新的岗位让我迷茫,能否继续前行又让我顾虑重重。这时,我有幸成为常志清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新的平台让我有了新的期待。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学习反思中,我迎来了研修之路的春天。一、在学习中顿悟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作为工作室的一员,我  相似文献   

19.
当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之后,我发现所谓的名师,相当一部分是靠特级教师的名号、高考状元的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的徒弟,才有了名气,成了名师的!我不愿成为那样的名师!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我看来,名师如“书”,尽信名师还不如没有名师。的确,名师身上有许多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习名师没有错,教师如若缺少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只怕会盲目学名师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近,我读了一本教学杂志,其中关于同一个教学片段,教学《荷花》一文时,对“冒”字的赏析,不同名师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