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思维与语言的纽带。本文基于语料库,对英汉"红"和"蓝"习语中的隐喻认知加以分析,证实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认知心理上的差异,使英汉这两种颜色词带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其中体现的隐喻认知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独特而鲜明的语言风格常常是优秀作家的标识。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包括作家运用语言时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风范和文学文本的语言风格两个层面。所谓文学文本的语言风格,是指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表现的综合性特征,它是作家语言风格的具体呈现。杨志军小说想象天马行空、狂放不羁、自由驰骋,其语言浑融、恣肆、嶙峋、精微,充满荒诞的诗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有关隐喻的一种理论,即不再把隐喻单纯地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其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理应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正是通过比较汉英语言中的隐喻实例,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隐喻构成的双域性体现在隐喻概念系统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是多个心智空间相互映射并形成最忠实于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表达和阐释的概念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以概念隐喻理论、相互作用理论、概念复合理论为依据,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语言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今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隐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源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性则是来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隐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文化体验.并表现为具体的语言形式.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的部分.同时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有其共性与差异.因此.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夏曼丹 《考试周刊》2008,(5):150-152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人的言语行为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认知层面却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语言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手段,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基础,因而这种共性在英汉隐喻性表达中,有着相似的语言体现.本文旨在围绕此话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反映.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中英文人生类谚语中的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其中的差异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来源于人类的行为体验和思维活动,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机制.将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语篇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语篇意义建构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认知的角度赏析语篇及语篇中部分语言现象的构建原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认知机制差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情感隐喻认知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人们的认知工具,是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事物的方式,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各不相同,进而导致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反过来作用于文化,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如信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因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看待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上,既要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隐喻差异,也不应忽视隐喻在不同文化中体现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山西地域性文学传统是“山药蛋派”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土壤,而“山药蛋派”作家又必然有赖于这一地域性文学传统而得以发展和延续。他们注意向民间学习,在文学样式和语言风格上追求平民化,通俗化,正是这一文学传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语言运用反映出作家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其作者叙述语言、小说人物语言以及作者对民间语言的提炼与运用,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为汉语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在中西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从本文从地域、文学风格、语言、精神内质等方面说明了中西方作家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震华 《考试周刊》2010,(38):29-3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最重要的手段。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本文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有关隐喻的一种新理论,即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翻译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隐喻理论的综述和对隐喻的本质、语言特征和理解过程的探讨,分析了影响隐喻语言理解的各种因素,例如语言本身、百科知识、文化背景、语境因素、说话者和听话者等.虽然在翻译学领域里也不乏对隐喻的研究,但本文试图从基于认知理论的隐喻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隐喻语言的一些可行策略和技巧.笔者认为选择何种翻译手法取决于待翻译的文本类型和该文本面向新的交际情景下新的读者的功能和需求.  相似文献   

20.
体验主义认为,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语义实证的研究证明,"手"一词的语义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同时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获得的不同义项则表明, 隐喻还受到文化背景和语言个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