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针对初中作文的盲区和误区,作文教学如何采取应对策略呢?让学生回归生活就是一条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日,我曾仔细观察了七年级学生写作文的情况,发现不少学生数自己写的作文字数,小心翼翼,像数金币一样,数完了皱皱眉头,接着再写,写一段再数,直到最后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才长出一口气,一副大功告成的样子。试想一下,那像挤牙膏似的写作,能写出多生动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3.
王忠莲 《考试周刊》2011,(47):59-61
小学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小学生写作文模仿抄袭成风,缺乏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正确认识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即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生活的物化,两者之间转化的载体便是学生。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构建作文教学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4.
为了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写,语文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让写作成为学生向读者倾诉生活的一种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写自己身边的景,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自己了解的事。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作家,曾用这样一副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人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这就是同学们写作文时的真实写照。同学们都怕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像数金币一样数自己写的作文字数,数完了接着再写,写一段再数,  相似文献   

6.
吴自军 《学苑教育》2012,(24):35-35
写作是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作文也应该改变做法,打破常规,改革创新。我们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崇尚自然,回归生活,深入社会,培养观察习惯,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殷国俊 《语文天地》2014,(32):69-70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当中,我们常常看到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也常常看到千人一面的现象,没有任何真情实感的空发议论。单调的生活,使学生缺乏写作的激情;语言的贫乏,使作文苍白、空洞。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特色、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使作文回归生活、反映生活呢?笔者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减缓坡度,让学生轻松上台阶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学生被封闭在学校,远离社会,生活面太窄,整天是读书——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生活单调枯燥。面对作文题,大多数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或是空话连篇,或是缺乏真情实感。要想解决这“无米下锅”的问题,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泥沼中跳出来,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9.
陈辉 《青海教育》2006,(5):23-2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诚然,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学生也是这样。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却是千篇一律的套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淹没在我们设定的作文的套路上了呢?为此,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作文,把日常生活和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  相似文献   

10.
颜世进 《文教资料》2011,(30):90-91
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但近段时期以来.写作文却成了学生们的“头疼”大事,教师们常常束手无策,眼看着同学在那儿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恨不得马上给学生代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写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生活底蕴,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如此。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只在技巧和形式上玩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情感苍白、内容贫乏。只有从生活中用心观察,用真情实感来写,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对写作的界定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它表明了写作是个体生命的精神现象,是人的内在心智活动的“物化”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这种清新的声音使写作回归了生活,回归了人文。  相似文献   

13.
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研究笔者看到,农村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  相似文献   

14.
王春秀 《甘肃教育》2011,(16):86-8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因而,教师在平常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作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惠国良 《考试周刊》2011,(22):64-65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积累丰富了,自然会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有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然而,现在有多少学生有时间、精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呢?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从早到晚无非"学校-家"两点一线,所接触的不过是文山题海,一门心思想着考试。好容易有个周末,还要奔波于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在应试教育下,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不少学生却不愿写作文。写作文时虽双眉紧蹙,冥思苦想,却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奈之下,只好东拼西凑,急急火火开头,匆匆忙忙结尾,文中空话连篇,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感觉到:学生由于各科学习、作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阅读面窄,视野不开阔,因而导致了思路不顺,言之无物,害怕作文的状况。除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其实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而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那么中学生到底如何观察、体验生活,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写作素材来源其实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现谈谈近几年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以就教与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流露对生活体验的感受。追求文章的真实、文章里流露真切的感受才是我们启蒙作文教学的目标。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教学。一、回归生活,收集素材——体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三年级的启蒙作文更是离不开生活,学生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体验过程、体验感受,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和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认真为文、善于交流评价的习惯。创设情境,拟定假想读者;搭建平台,多途发表作文;多方批改,多元评价作文;片段练习,增强对象感。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作文是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一种写作体验。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个人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当作学做人的一种历练。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